智慧應用 影音

重視預防醫學的穿戴裝置技術

2016/12/05 - DIGITIMES企劃

智慧穿戴技術想要應用在智慧醫療領域,遭遇不少的挑戰。先進醫照執行長彭聖偉指出,包括標準認證、能否持續使用及用戶的使用意願等問題,都是智慧穿戴裝置在醫護市場遭遇的瓶頸,由於一般人花錢投資健康的態度不夠積極,彭聖偉認為,改從預防醫學如糖尿病的角度來看,採用「數位藥品」或「電子藥品」的思維,可能會是穿戴裝置在醫護市場的一種突破。

彭聖偉指出,預防醫學需要考慮三個面向:醫療、運動及飲食,如何做到個人化及自動化,是非常重要的關鍵。根據資策會的研究,穿戴式運動產業很難賺錢,其中硬體更是一片紅海,但軟體也很難收錢,必須要能夠找到目標客戶,配合應用服務的整合服務,是未來發展的重要策略。

而隨著許多國家的老化人口逐漸增加,健康風險也逐漸增加,因為老化會帶來肥胖、心血管、肌耐力和骨骼的風險,如果缺乏有效控管,長期會造成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與骨脂疏鬆症,進而帶來冠狀動脈、中風與殘疾,將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彭聖偉認為,除了目前的健保制度,只有注意到治療,預防的給付不足外,政府的「333」健康促進政策(3次?週、30分鐘?次、130心跳值),也因為缺乏工具與系統導引人民有效運動而成效不彰。

所謂的「有效運動」,至少要考量多樣化運動模式(Modality)、漸進性的動態調整(Rate of Progression)、運動頻率(Frequency)、運動強度(Intensity)及運動量(Time)。

大部分的穿戴式設備之所以會沒有產生導引人民有效運動的效果,彭聖偉認為,是因為現在的穿戴式設備,只停留在記錄器層次,不會動態調整運動強度及運動量,運動資料與生理資料對應的個人化服務也不足,而且多半只有原廠或健康促進者才看得到比較詳細的資訊,也影響用戶使用穿戴裝置促進有效運動的意願。

彭聖偉指出,穿戴裝置如果想要市場脫穎而出,必須要設法做到差異化,但想要突破功能面,並不容易,唯有從軟體應用面的解決方案結合付費者的服務架構,才能有效突破。

以糖尿病運動處方飲食管理系統為例,由於糖尿病的照護需要考慮用藥、飲食、運動三個層面,必須結合診所及健身運動中心的生態合作鏈推廣,透過穿戴式裝置,除了可從遠端督促及關懷有效運動,並做到生理資料長期追蹤外,還可提供健檢後的各種服務,有效達成預防糖尿餅的目標。

彭聖偉指出,在宜蘭羅東的實驗場域實證結果,參與者的運動時間不僅變長,精神狀況注意力容易集中,體適能上的體態變好,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也都有正向成長。

反映在各種健康指標上,不僅平均每人腰圍減少3.1公分,減少內臟脂肪堆積,好膽固醇也有增加,減少壞膽固醇,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而且不良肌力改善率達100%,減少肌無力、骨質疏鬆及跌倒的風險,優良肌力也提升80%,有助於中高齡生活品質的提升。

彭聖偉指出,商業模式的成功關鍵,在於誰來付費。政府若能與人壽保險公司合作,初期從大公司的團險及個人健康險切入,透過人資部份及福委會來推動,保險業者則可提供獎勵保險商品如團保或健康險等,不但有機會達成政府健康促進的目標,若能因此建立先進的服務模式,也更符合亞洲矽谷推動金融科技的政策。


圖說:先進醫照執行長彭聖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