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盒子國際城市交流 智慧應用 影音
AIEXPO2024
touch

空氣盒子國際城市交流

  • 陳毅斌台北

南韓慶尚南道教育廳拜會台北市政府、取經日新國小
南韓慶尚南道教育廳拜會台北市政府、取經日新國小

訊舟科技空氣盒子專案獲得南韓政府支持,南韓慶尚南道教育廳與慶尚南道教育研究情報院未來教育部率團前往台北市政府進行空氣盒子城市交流,並參訪位於日新國小的台北市自造教育示範中心,現場瞭解PM2.5微型氣候監測站裝設於小學的應用,雙方交換空氣盒子對於環境教育的影響力。

攜手台灣IoT經驗,南韓積極發展環境教育與空品政策

由政府、學界、產業界共同合作的AirBox空氣盒子計畫,串連公民力量,為台灣建構起全球最大的IoT物聯網環境感測平台,目前已有4500多個監測站點,規模和研究發展領先全球IoT。

複製台灣的成功經驗,南韓慶尚南道目前在所屬的8市10郡860多所學校也都安裝了訊舟所研發的空氣盒子。出席交流會議的南韓代表指出,為慶尚南道所打造的韓文App在媽媽圈很有名,這項計畫深受家長和師生的歡迎,家長從App就能知道PM2.5的校園即時資訊,學校也透過圖像化、生動化的活動與教材,教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懸浮微粒的傷害。

未來教育部的政策研究員金弘杓博士指出,東北亞空汙問題除了來自境外霾害,本地汙染源比例也相當高,尤其很多小學就位於高速公路或交通要道旁,教育廳相當重視校園空氣品質,要像媽媽一樣關心孩子的呼吸健康,一刻也不能等。空氣盒子以視覺化提供小區域的即時空氣品質資訊,有助改善空氣品質。「讓我們改變吧!」金博士說,慶尚南道教育廳的細微灰塵改善計畫,分為4個階段:「提供正確的認知和預防」、「法律面和執行面的改進」、「進一步的量測設計」、「從地方政策改變國家政策」。目前WHO世界衛生組織規範的PM2.5空氣品質標準為25 μg/m3(微克/每立方公尺,日平均濃度),台灣、美國和日本政府的標準為35 μg/m3,南韓卻高達50 μg/m3!南韓政府將在2017修改相關標準。

訊舟科技物聯網事業處總經理黃凱澤博士也呼應說,AirBox雲端大數據系統,是改變的起點:有了即時資訊,方便更多市民瞭解PM2.5,改變生活習慣,採取有效的行動;有了大數據,對產業界和研究機構來說,就能進行多樣化的資訊科學與環境科學的研究,改善我們的空氣環境,為永續地球盡心力。

空氣盒子在小學,小小創客展現台灣科技軟硬實力

台北市政府資訊局局長李維斌代表東道主致歡迎詞,席間並邀請教育局和台北智慧城市辦公室(Taipei Smart City PMO)同仁出席會談,與韓方交流空氣盒子商業化的成功案例,今年包含台北市政府的6都1縣以「台灣隊」名義參加美國「全球城市團隊挑戰博覽會」(Global City Teams Challenge Expo)在亞洲城市中參展陣容最龐大。

教育局為南韓貴賓安排參訪有百年歷史的日新國小,由日新國小林裕勝校長帶領參觀台北市自造教育示範中心,從附設幼稚園到高年級的小學生,可以參與各種電機、電子的創客課程,使用maker專屬工具和教程。林校長和徐台屏老師更邀請來賓燃香體驗「國小自造空氣品質監測系統」的空氣盒子,PM2.5是低還是高,吉祥物熊讚身上的LED燈就會變綠或紫爆。這是台北市政府首創結合環保議題、學校教育與創客運動的研究計畫,引進LASS開源公益系統專案(Location Aware Sensor System)的資源,讓小學生也能DIY自己的空氣盒子。日新國小在科技教育的實力與投入的資源,讓遠道而來的南韓教育廳夥伴驚豔台灣從小學紮根環境物聯網的教育優勢力。

本次空氣盒子的國際交流活動,特別邀請中央研究院陳伶志博士發表「AirBox: A Participatory Ecosystem For PM2.5 Monitoring」,分享空氣盒子在台灣的發展,以及採集自Big Data所進行的多項研究成果,包括:行動感測、異常偵測、空品預估和PM2.5資訊視覺化系統,像是以動態畫面呈現PM2.5境外霾害從北台灣向南台灣移動的數據影像;或是農曆年間的拜天公習俗,讓全台的PM2.5在兩小時內從紫爆到散逸的獨特民間文化,都是透過大量空氣盒子所真實記錄的環境感測資料而衍伸的空氣品質視覺化,深具教育意義又饒富科學趣味。陳博士同時闡述荷蘭阿姆斯特丹Smart Citizens、美國芝加哥Array of Things和台灣的AirBox等智慧城市計畫的開發模式與異同之處。從分布數量、大數據流量和IoT發展性來看,空氣盒子計畫均大為勝出。

空汙是全球議題。台灣以AirBox空氣盒子串聯起產、官、學、研與民間團體,建構完整的環境感測生態系統,更成為他國取經學習的成功案例。空氣盒子目前已佈建達30個國家,大型前瞻計畫持續於鄰近國家發酵。產業搭橋,科研領航,讓本次台韓教育單位參訪活動圓滿成功,雙方將持續交流大數據研究以及來自教學現場的更多環境教育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