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化速度加劇 驅使智慧醫療加速推進 智慧應用 影音
hotspot
ST Microsite

高齡化速度加劇 驅使智慧醫療加速推進

  • DIGITIMES企劃

智慧醫療涵蓋範疇堪稱廣闊,不論醫院內外,皆存在著Health IT的揮灑空間;智慧病房即是偌大的智慧醫療應用當中,相當重要的場域之一。來源:UPMC
智慧醫療涵蓋範疇堪稱廣闊,不論醫院內外,皆存在著Health IT的揮灑空間;智慧病房即是偌大的智慧醫療應用當中,相當重要的場域之一。來源:UPMC

曾有業者說得很好,我們想要「更健康的生活,不是更多的醫療」,一語道盡了大家的共同期盼,連帶凸顯了智慧醫療的精髓,此時又伴隨雲端、大數據、物聯網等智慧科技的風起雲湧,驅使醫療體系走上一條以ICT為基礎的整合進化之路。

眾所皆知,肇因於高齡化社會、導致醫療照護資源的使用者增多,連帶引發醫療資源日益困窘、醫護人力日益不足、醫病關係日益緊張等一連串負面連鎖反應,遂使得健康資訊科技(Health IT)、智慧醫院(Smart Hospital)躍為備受關注的話題,因為多數人都深信,唯有借助資通訊科技的力量,才能扭轉現已失衡的醫療資源配置模式,讓上述所有難題迎刃而解。

今年(2016)上半期間,有一篇報導「一家彰化醫院如何影響中國13億人」,相當引人矚目,指的是彰基醫院領先台灣醫界,將智慧醫療管理的Know-How包裝為產品方案,繼而輸出到大陸市場,連帶也讓從事智慧病房、智慧護理站、手術室軟體、醫療儀器、醫材製造等一干協力夥伴,通通雨露均霑,算是台灣少有的成功案例。

事實上,台灣在全球資通訊價值鏈中位居要角,已是不爭的事實,而台灣的醫療技術水準,亦在國際間享有盛名,等於台灣同時掌握了兩大優良基因,按理說,欲將兩項優勢合而為一,在智慧醫療領域大放異采,理應大有可為;但隨著時序推移,日子一天天過去,大家期待樂見的強強聯手榮景,似乎還不顯著,有醫界人士直指,「資源配置錯誤」是阻礙智慧醫療發展的元兇之一。

為何如此?道理很簡單,如同台大醫學院的王明鉅教授所言,現今大部分的醫療資源,並非投注在讓人健康不生病這件事情上,主要是花費在讓得到大病的人不致命,做前項工作得不到報酬,唯有做後者,才能獲得健保給付。

重視健康照顧  才能帶動智慧醫療

細究智慧醫療的內涵,乃在於以病人為中心,透過先進的網路整合資訊與醫療系統提供現代化的醫療保健服務,藉此改善診斷流程與疾病預防,協助醫療人員快速做出正確判斷,減少人為疏失,終能優化醫療資源配置。

由此觀之,廣義的智慧醫療範疇,絕對不僅止於醫院,還將擴及雲端診療、遠距照護、穿戴式裝置等其他環節,比方說前面提到的「讓人健康不生病」,牽動到智慧醫療所蘊含的三大目標當中的智慧照護、智慧健康(註:另一目標是智慧醫院),假使醫界不想做健康照護,形同斬斷智慧醫療多達三分之二的推進動能,自然嚴重影響發展進程,致使強強必須聯手的誘因變得益發薄弱。

但是,我們能一直坐視智慧醫療的緩步發展?答案是否定的,主要癥結就在於高齡化社會,據統計2015年台灣老年人口(65歲以上)有290萬,但到了2030年,竟然暴增為580萬,等於在15年間翻了一倍,因為這一倍,將為整個社會帶來重大危機,首先毫無疑問,壯年人口的負擔變得更加沈重,甚至趨近於每兩個年輕人,就得養一個老人。

其次,根據醫界研究,就長期來看,65歲以上老人不管罹患中風、癌症或心臟病的比例,持續都維持一個定數,隨時間波動的幅度不算大,換句話說,當比重不變、分母變多,其分子自然也等比增加,所以在2030年時,患有中風、癌症或心臟病的老年人口數量,很有可能比現在多出一倍,但現在醫療資源都略顯困窘了,更遑論2030年?撐得起一大群患病老年人的診斷需求?

這個危機,將迫使大家不得不往智慧醫療加速前進,為的不只是設法減少醫療成本、避免醫護藥師過勞,更為了要削減醫療需求,也就是盡力讓人健康、就不需要看病,則老年人患重症的比例下降,醫療資源的消耗速度即可大幅減緩,讓危機就此煙消雲散。

論及健康照護,資通訊科技的發揮空間就很大,相關應用場景已經不少。比方說,透過穿戴式裝置自動收集被照護長者的多元生理訊號,並上傳雲端資料庫,再結合定位系統,透過感測器對環境、日常居家活動或行為模式等進行持續的監測與觀察。

如此一來,醫師或護理人員即可隨時掌握這名老人的生理狀態,萬一發生異狀,醫護人員便可及早介入診治,大幅減緩病情惡化速度,甚至將疾病治癒,不但如此,家屬不管身處何時何地,只要有智慧型行動裝置,即可掌握老人的行蹤與狀況,以期確保健康與安全。

無論院內院外  Health IT揮灑空間都很大

影響所及,以智慧醫療為基礎的物聯網應用模式不斷應運而生,前面提及的穿戴電子醫療科技,就是非常熱門的一塊,現今不只是智慧手環、智能手錶等裝置隨處可見,更有諸多重量級業者推出健康雲服務,有了「端」再加上「雲」,醫療應用的生態體系就能蔚然成形,也讓持續產生的使用者生理體徵量測數據,顯得深見意義與價值,因為即使有人的身體出現異常徵兆,就算他並未就診,該狀況也會被醫療生態體系內的醫師所掌握,可望知會此人及早接受治療,及早根除病灶。

縱使在醫院內部,資通訊科技的發揮空間依然遼闊。本文一開始提到的「一家彰化醫院如何影響中國13億人」報導,其主角彰基醫院,裡頭就擁有非常多的智慧應用案例,其讓人驚艷之處,倒不是在於擁有廣大的直升機停機坪、以及從停機坪送進開刀房的無菌動線,亦不是在於看來頗為壯觀的複合式手術房(Hybrid OR),而是在打造智慧醫院之前,把每一套流程與模式都想得透徹,此後將ICT注入每一個關鍵環節,便確實帶來顯著成效,帶動醫護作業效率大幅翻升。

在過去,醫院所部署的IT系統,是為了醫生們的需求而打造,活脫脫像工廠的流水線,日復一日處理掛號、診療、批藥等工作,然而時至今日,不管是Health IT或Smart Hospital等概念,都絕非以醫師為中心,而是以病患為中心,所以IT系統的設計初衷,就是要讓病患得到更好的診療與照顧。

為了實現這個目的,醫護工作流程一定要簡化、精準,如此為病患服務的效率才會高、品質才會好,於是在智慧應用系統設計脈絡,即被注入了正向循環,不論病患本身,乃至於醫師、護理師、藥師甚至是醫院等所有環節都因此而得利;因為唯有讓醫護不再陷入血汗工作場景,病患才有可能獲得貼心照護,許多事情是環環相扣的,藉由ICT,才能加速解開一個個本來糾結不清的死結。

不只是這樣,現今許多醫療研究機構,也熱衷於引用大數據、人工智慧、機器學習乃至於認知運算等先進技術,試圖解開癌症與基因之間的關係,這些成果對於癌症治療、或精準醫療,都可能是一個個重大里程碑,著實令人樂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