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腳 智慧應用 影音
EVmember
Event
「科技行腳」是DIGITIMES總經理黃欽勇記錄旅行、閱讀、攝影與產業互動的專欄,DIGITIMES希望能以更寬廣的視野,與大家分享美好的生活體驗。

習近平時代的中國 

  • 習近平時代的中國
0:00
0:00
長風基金會邀請了中研院院士吳玉山、新加坡大學亞洲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教授針對習近平時代的可能演變,推論台灣各種關心的議題可能的變化。其中,大家最關心的是習近平「促統,還是促統?」

中國是個世界級的大國,在考量國家戰略時,總會有優先順位,過去二十幾年來的成例,每一任領導人的前五年,都在繼承上一任的人事、政治、經濟佈局,現在大家都在關心2017年10月17日的十九大之後,習近平將會以何種面目面對世人、面對台灣。

由於習近平在這一任的前五年,表現出比胡錦濤、江澤民更為積極、獨斷的政治佈局,也有很多人認為,習近平佈局完十九大之後,我們將可以看到習近平的影響力將遠遠大於他的前兩任。

在外交上,中國外交的主軸是從內政延伸而來。1980年代初期,中國僅有200多美元的人均所得,而現在已經達到9,000美元,所有70後的年輕世代,對於領導階層都給予高度的評價,也對於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抱持著大國才會有的自信。每個人都認為中國走出了自己的道路,未來的中國政治形勢,必然不是美國、台灣的選舉模式,而是「共產黨內部多元主義」的架構,他們會在非正式、對外的場合否決對方的意見,而不是透過政治選舉來解決中國的問題。

鄭永年教授指出,中國是以「兩條腿,一個圈」的架構建構中國的國家戰略主張。兩條腿指的是「新型的大國伙伴關係」,這個伙伴關係與過去美蘇冷戰時期的對峙關係不同,儘管歐巴馬對於這樣的架構缺乏善意回應,但顯然川普十分買帳,對於中美關係的內涵多次給予正面的回應。大家一致公認,中國與美國是世界發展的兩大支柱。

除了中美關係之外,中國也與發展中的國家,甚至俄羅斯、印度也都維持良性的戰略互動,至於新興國家則以一帶一路來串連。就中國而言,鄰近的日本、韓國、台灣,甚至俄羅斯都不是好啃的骨頭,最好的選擇便是沿著一帶一路走出中國的國家縱深,並且讓中國滿盈的資金、產能、人口得以外銷。中國已經從1980年代初期的資本短缺國家,快速的變成資本過剩、產能過剩的國家,特別是在基礎建設的各種能力上,正好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需求。中國透過一帶一路的伙伴關係,儘管在其他國家都有疑慮的情況下,中國資源仍然源源不斷的開進這些國家,並且讓這些國家或統治階層都得以獲得經濟發展上的果實與實質利益。

對崛起的新中國而言,與鄰近或者利益相左的國家出現齟齬,乃是必然經歷的過程。但面對中國的崛起,鄰近國家也無奈的調整步伐,以因應中國的需要。這些變化,也都影響台灣在這些國家發展的空間,而對兩岸關係的影響,恰如「下迴螺旋」一樣,台灣只會變得越來越小。

吳玉山指出,1990年代以後,從政治面觀察,改變較大的不是中國,而是台灣。台灣意圖建立一個永久脫離中國的政治體系,中國的對台政策,也從過去的「被動的防獨,變成積極的促統」,而且在年輕一代的領導人中,更多人傾向以「武力統一中國」來回應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沒有一個世界級的大國,會面對中國這樣不統一的局面。吳玉山以兩個主要觀點,三個輔助觀點探討兩岸關係可能的變化。

主要觀點(1):中國最高領導人是否高度集權將是我們觀察兩岸關係的一大變數
主要觀點(2):當中國國力提升時,中國對外輸出資金、產能、人才(或人力)時,台灣的空間將受到進一步的擠壓。

輔助觀點(1):貿易和平論。貿易倚賴度越高的國家越沒有挑起事端的意圖
輔助觀點(2):與周邊國家的關係
輔助觀點(3):如果台灣不斷的改變、內部分歧

政治學者的觀點,可以是我們理解兩岸的方法,至於是不是金科玉律,那可以留給聽眾自己想像、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