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整併風潮趨緩「專精化」才是致勝之道 智慧應用 影音
hotspot
member

半導體整併風潮趨緩「專精化」才是致勝之道

明導國際(Mentor,a Siemens Business)總裁暨執行長Walden C. (Wally) Rhines強調,半導體整併風潮趨緩,「專精化」才是致勝之道。
明導國際(Mentor,a Siemens Business)總裁暨執行長Walden C. (Wally) Rhines強調,半導體整併風潮趨緩,「專精化」才是致勝之道。

過去兩年來出現的幾樁大型購併案,讓業界不免懷疑,此趨勢是否意味著半導體產業也開始邁向成熟,必須透過經濟規模來提升獲利能力,且終將和鋼鐵、汽車等產業一樣,逐步整併為僅由少數幾家業者主導的態勢?

在明導國際(Mentor, a Siemens Business)日前舉行的年度Mentor Forum大會上,總裁暨執行長Walden C. (Wally) Rhines以其一貫的完整分析與精闢解讀,駁斥了這些看法。他強調,在現階段的產業結構改變中,真正的蘊含在於透過專精化(specialization)來提升市佔率與獲利能力,若單純企圖以購併來取得經濟規模或朝多元化(diversification)發展,往往成效不佳。同時,半導體產業的創新、研發動能仍欣欣向榮,且正迎向全新的物聯網與AI世代,商機處處,整個產業還處於年輕的階段!

大規模整併,半導體淪為成熟產業?

Rhines一開始引述了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一份研究報告,認為5年內會有一半的上市半導體業者將被收購,而且10年內,前3大供應商的市佔率將從目前約30%,大幅增加1倍。對此大膽的預測,Rhines斬釘截鐵地說,「這是錯的,我不同意。」

他分析了近年來的產業購併,的確,在2015與2016年,由於發生了Broadcom/Avago、Altera/Intel、Arm/Softbank等六樁「天價」級的購併案例,使得整體產業的購併金額從約200億美元的規模,遽增至940億以及1,160億美元。但事實上,若扣除這6件大型交易,總金額並沒有明顯的增加。

此外,從2017年的情況來看,除了進行中的Toshiba購併案之外,已經沒有其他的大型交易出現,這股整併風潮也將趨於平靜,預計今年的總購併金額又將重回正常水準。

Rhines表示,成熟產業有幾個重要的跡象,包括市場趨近飽和、營收成長緩慢;不再要求持續推出新產品,以及產品差異化有限,朝商品化發展。而且,企業必須透過削減勞動成本、提升自動化效率、以及藉由整併達成經濟規模才能持續推動營收成長,像鋼鐵、汽車產業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但對半導體產業來說,這些情況都尚未發生。嚴格來說,目前大概只有DRAM和硬碟機這兩個市場區隔已整併為僅由少數幾家業者主導,但隨著中國積極投入記憶體製造,以及固態硬碟興起帶動的全新競爭態勢,又有可能打破現行的產業狀態,使領先業者再度更替。

另一方面,若分析領先業者歷年來的市佔率,可以發現前5大業者的總和市佔率從1972至2016的45年之間僅成長了6%。此外,從2003至2014年,前50大半導體業者的市佔率總和從98.6%下降至84%,共減少了15%,直到2015年開始,在幾樁大型購併案的影響下,市佔率總和才又增加至96.2%。

甚至,若進一步分析前5大半導體業者,包括英特爾、三星、台積電、Qualcomm、以及Broadcom/Avago的市佔率,令人驚訝的發現,其中只有Broadcom/Avago是透過收購而使市佔率成長的。

所以,Rhines認為,目前的半導體整併僅發生在前幾大業者之間,整體而言,產業反而是朝「解構」(De-consolidating)方向發展,沒有少數業者能夠主導全局。

數大便是美? 經濟規模的迷思

因此,這帶來了新的疑問,在此購併風潮下,經濟規模是否真有助於半導體業者提升獲利?什麼才是業者贏得市場的正確策略?
對此,Rhines分析了業者近年來的營運利潤率與營收的關係,結果發現,規模與獲利能力之間並沒有顯著的關聯。而且從晶圓代工業者的價格來看,從投產量提升可獲得的折扣效益也是非常有限。

甚至,從2016年獲利能力最佳的公司來看,前幾名包括Linear Technology、Skyworks等專精於類比或射頻領域的業者,獲利表現均優於高通與英特爾。

所以,他認為,近來半導體產業的結構性改變是著眼於「專精化」,而非整併,因為利用收購朝專精化發展的業者,往往能增加獲利能力。例如,專注於類比技術的德州儀器、專注於汽車與安全技術的NXP、以及專注於資料中心、網路與射頻無線技術的Avago/LSI Logic/Broadcom等,均表現優異。

另一方面,試圖利用收購朝「多元化」或意圖取得經濟規模的業者,通常無法如預期地提升獲利能力。例如,英特爾以及MicroSemi。
然而,半導體業者是否會因為整併,縮減研發支出來提升獲利能力?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Rhines表示,除了全球經濟衰退時期之外,近30多年來,半導體產業的整體研發支出一直持續增加,即使歷經2015與2016年的大規模整併,仍沒有下滑的趨勢。而且研發是推動產業營收成長的主要動力。過去35年來,儘管產業波動起伏,但研發佔產業營收的比例幾乎維持在平均14%左右。

他強調,半導體產業與成熟產業不同,單位電晶體的成本仍持續下降。更低的成本與更強大的功能將持續推動新興應用的出現。我們正邁向物聯網與AI的新世代,新的市場與商機,也將造就新的產業領導業者出現。

Rhines看好深度學習/AI的快速興起,將推動neuromorphic (神經型態)晶片的發展,因為傳統的Von Neumann電腦架構對物聯網、型態辨識、以及視覺運算來說,並不是最好的選擇。未來的電腦架構需要能夠像人腦一樣,以極低的功耗執行視覺處理這類的感知與辨識任務,因為視覺擷取、儲存與處理是未來自駕車的關鍵技術,也是龐大的商機所在。目前已有許多資金挹注在neuromorphic晶片的開發,新創業者也紛紛成立,將能為半導體產業發展帶來新的面貌。

而對Mentor來說,成為西門子旗下成員,也是專精化策略的展現。Rhines解釋說,Mentor加入的是西門子數位工廠(Digital Factory)事業群中的PLM(產品生命週期管理)軟體部門。西門子從15年前起,透過收購UGS開始跨入CAD/CAM機械設計與分析領域的軟體業務,也成功地讓UGS持續發揚光大,並試圖為系統開發打造涵蓋完整的虛擬設計平台。

隨著汽車、航空與製造產業也開始整合更多的電子系統設計,Mentor原有包括PCB、汽車線束設計、嵌入式軟體等各種系統設計工具成為西門子從機械跨入電子,建構完整系統設計方案的重要一環。特別是,Mentor原本就長期耕耘汽車市場,車用電子系統的快速成長,將能讓兩間公司的結合更顯綜效。

Rhines強調,對系統設計來說,還有許多自動化程度待提升的空間。而Mentor的營收有60%來自IC設計工具,有35%來自系統設計。在西門子豐富資源的挹注下,不僅會使系統設計業務更為茁壯,同時也將持續投入IC工具的研發創新,以掌握AI興起帶動的應用商機。憑藉著結合兩家公司的技術專長與客戶基礎,Rhines有信心,Mentor仍將一如以往地持續成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