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hotspot
member

寫在全國科技會議之前的3項建言

緊盯科研專案的進度,有時候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法新社

四年一次的全國科技會議將於12月21~23日舉行,本次會議主旨在於人才價值與永續發展,而相關議程包括了人才與價值創造、科研與前瞻、經濟與創新、安心社會與智慧生活。而4年前的第十次會議主軸為打造智慧低碳、健康永續社會,而更早的一次則為強化學研產的有效鏈結。

我們國家的科技預算約佔全國GDP的3%,政府在2021年度所編列的科技預算是1,186億元,而來自民間事業單位的研發支出約為政府的4倍。以全球的標準而言,我們國家的科技預算佔比並不算低,然而大部分卻用於技術開發,使用於基礎研究的比例是偏低的,遠低於跟我們同級的國家如以色列及荷蘭。

雖然政府的科技預算僅佔全國科研支出的20%,但卻是主導國家未來科技方向及發展的重要依據,具有領先指標的意義。個人長期觀察國家的科技發展,並曾2度躬逢其盛參與了全國科技會議,深知主辦單位在事前的規劃,籌辦預備會議,整合各方面的意見,到正式的大會,可謂是勞心勞力。政府的科技政策及計畫執行,個人有以下3項的建議:

第一, 現行政策談了太多的願景,而在執行上卻有過多的KPI。綜觀過往的科技會議總結報告,及科技政策白皮書所規劃的內容,不難發覺談論了過多的願景與華麗的標語。事實上任何的政策應該聚焦於我們的現況,所面對的問題及挑戰,以及具體的方向及目標,也就是打算把台灣的科技從現況帶領到何處?

另外政策上最困難不是要做甚麼,而是那些項目不要做,尤其在台灣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大頭症是我們普遍存在的問題,往往因為潮流趨勢或是決策單位的偏好,規劃了過多的項目,而卻忽略了在台灣整體環境下所能接受的胃納。如果各位不健忘的話,我們的5+2創新產業,之後還有再加2又加1的事情發生。

今天政府的科研計畫有一堆KPI,甚至於在學術機構每個月都要繳交報表,但卻不完全知道整體的方向在哪裡,誤以為達成KPI上面的數字,就是我們的目標。若以現今台灣最為成功的積體電路科技專案而言,40多年前先後送了100多位年輕的工程師到美國RCA受訓,奠定了我國在半導體產業的基礎。當時沒有所謂的KPI,唯一有的就是孫院長所說的「只許成功,不許失敗。」雖然沒有KPI,但是計畫執行的方向卻很清楚。

此外科研人員是最不喜歡被人經常性的審視及檢討進度,這些都會抹煞在研發過程中,隨時可能會發生的意外驚喜。所以個人的第一個建議是,政府的科技政策及計畫,要有明確的目標及聚焦,但是在執行上要避免過多的干預。

第二, 現行大學及法人研究單位的研發能量沒有完全釋放出來,這其中最大的原因在於政府相關規定的箝制,尤其在於人事、會計、審計、採購甚至智財權上的諸多規定,使得整個科技專案上,執行的績效打了相當的折扣。每一次的科技會議中一定會有人提出這類的建言,但最後總是受限於相關的規定而不了了之,就如同在房間裡的大象,明明是存在的,但卻視而不見。

就以產學研究案而言,產業與政府共同出錢來資助學界的研發。這原本是一樁美事,有了產業的參與,更能加快研發並落實於產業化的速度。然而依照現行規定,只要是有政府出資的計劃,不管金額多寡,都得按照政府的規定來進行。

幾年前國內的半導體產業協會,為了解決這樣的困境,還特別將產學合作案硬拆成兩個案子,一個是政府出資,另一個是由產業來出資,共同贊助大學的研究。這樣至少產業出資的這一塊,可以不受政府相關的規定所限制,但是這樣一來也增加了管理上的成本。個人先前曾擔任過法人科專研究計畫的主持人,深刻覺得若能夠將政府在科技專案上的諸多規定,做適當的鬆綁,則可以多釋放出15~20%的研發能量出來。

第三, 政府科技政策的規劃,很明顯地產業的參與度不足。雖然說產業是最現實的,但卻也是政府科技政策規劃及執行成效最好的指標。怎麼說?學界及法人研究機構,多少須仰賴政府科技預算的補助,也難免會附和主政者的主觀意念。除非政府能夠拿出並落實政策上的牛肉,否則是很難吸引產業的參與,這就會影響到將科技產業化的路程。同樣地產業界也往往是在問題發生後,才會找上政府希望能幫忙解決。就以最近大家最關注的科技人才培養的議題,很多的企業主都認為這是政府的責任,做不好是政府的問題。

人才是所有議題中最關鍵也最為挑戰的。十九世紀初,歐洲的普魯士王國被拿破崙的大軍所打敗,當時的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為了拯救國家,簽署了「普通義務教育法」,規定受教育為國民的義務。他曾說過「從未聽說過一個國家是因為辦教育而亡國了的。」之後全國的識字率超過9成,並在普法戰爭中擊敗了法國,奠定了在歐洲的霸權地位。相信也沒有人會認為產業會因為培養人才而破產的。

政府與產業若不能站在同一條陣線上,共同面對未來的挑戰,則再多的科技政策與科技會議,也會是徒勞而無功的。

曾任中央大學電機系教授及系主任,後擔任工研院電子光電所副所長及所長,2013年起投身產業界,曾擔任漢民科技策略長、漢磊科技總經理及漢磊投資控股公司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