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之盾

地緣政治與科技產業的前沿

2020年看似低迷失落的年代,唯獨科技產業逆勢上揚。
台灣半導體與供應鏈的隱形冠軍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矚目,
下一個10年,台灣能否成為悠遊於地緣政治前沿的「東方之盾」

定價:380元 售價:350元

2020年是翻轉世界歷史的年度,COVID-19風暴無差別席捲全球,封城鎖國、-3.3%經濟成長率,看似低迷失落的年代,唯獨科技產業逆勢上揚。望向2022年,中美持續角力,印太地區形成地緣政治與產業競逐的新舞台,多國舉起科技民族主義大旗,擁有護國群山的台灣手握這場國際政經賽局的參賽權,東方之盾已然成形。

地緣政治掀起科技產業風暴,當政治考量大於經濟考量,引發當前全球科技民族主義之戰。美國「去中國化」,中國「去美國化」,雙供應鏈已然成形,引發全球經濟脫鉤。兩強對峙,國際權力結構重新洗牌,印太戰略大板塊正式浮出檯面,台灣身為中美對立前沿的第一島鏈,並佔據半導體和供應鏈的關鍵地位,深刻牽動著亞洲未來的走向。

台灣不可能主導戰局,但若善用供應鏈、半導體兩大優勢,將成為悠遊於地緣政治前沿的「東方之盾」。本書旁徵博引豐富數據及資料做為論述基礎。透過作者黃欽勇的見地,從中剖析地緣政治與科技產業的變化,以全球供應鏈鬆脫重組,美中對峙衝突,台灣供應鏈和產業帶來的可能影響,觀察台灣前進東協與全球的契機,鏈結國際資源,全面性佈局與技術優勢,台灣必然會成為下一個黃金十年的亞太樞紐。

第一部:科技的前沿
  • 第一章:風生水起:一個新時代的開端
    1. 誰在引領全球的半導體產業?
      1. 半導體產業動見觀瞻
      2. 台灣與台積電的傳奇
    2. 箭在弦上:電動車市場蓄勢待發
      1. 變化無窮的商機
      2. 拉弓上馬,且看今朝
  • 第二章:多元演化,新舊交替
    1. 新商模、新技術、新市場
    2. 虛實並進、矩陣交錯
第二部:逐鹿印太,誰能勝出?
  • 第三章:印度、東協的大商機
    1. 新興市場,天下共逐之
    2. 兵家必爭的七河之地:印度
    3. 分散多元的東協國家
    4. 新南向:「無為而為」是上策
  • 第四章:鹿死誰手:台韓半世紀的糾結
    1. 台灣奇蹟:從安迪‧葛洛夫說起
    2. 超前部署的韓國
  • 第五章:中美在意識形態的對決
    1. 意識形態之爭難以避免
    2. 數位集權成為資本主義的挑戰
    3. 「制衡」成為美國政府的選項
第三部:矩陣思維,再創高峰
  • 第六章:大航海時代的贏家
    1. 生命的座標與定錨
    2. 科技民族主義的興起
  • 第七章:數位國家的願景與挑戰
    1. 數位資產與國家戰略
    2. 跨業、跨區、跨國的整合
    3. 隱形冠軍與迷你獨角獸
  • 第八章:突破心理的極限
    1. 跨越鳥籠式思維框架
    2. 逸趣橫生的人生

「東方之盾」,台灣是盾嗎?

2021年的7月,美日兩國在第一島鏈上的奄美大島舉行名為「東方之盾」(Orient Shield)的大型軍演。軍演的是美日兩國,但法國、英國、加拿大、澳洲、德國的軍艦也加緊巡航台海、東海、南海,大家心照不宣的「潛台詞」是中國與台灣。軍演,台灣不可能是局外人,「東方之盾」,台灣是「盾」嗎?

科技是國力,產業是整個科技實力的展現。在中共軍機日日擾台的壓力下,日媒呼籲日本政府得有撤僑的準備,歐洲客戶為了供應鏈的穩定,也願意付出更高的代價,要台商到東協生產他們所需要的高科技產品。但我認為10年之內中共不會侵台,關鍵在於中共要的不是一場台海戰役的勝利,新中國要的是能與西方世界平起平坐的國際地位,而台灣是中國與西方民主國家爭奪領導地位的指標。打下台灣,下一張骨牌是日本跟韓國,沒有準備好的中國是跟全世界的工業國家為敵,現在中國科技產業缺乏這樣的實力,輕啟戰端,不見得有勝算,甚至可能激起西方世界的同仇敵愾,真正有智慧的領導人不會輕舉妄動的。美國總統拜登將台灣與北約、日韓相提並論,就是劃下不容中國染指、越界的紅線。我們可以說,現在的中國離世界頂端最近,最有實力侵台,但也是台灣最安全的一段時間。

同一段時間,被稱為防疫模範生的台灣、越南開始接受COVID-19的試煉,舉辦奧運的日本、隔鄰的韓國,甚至中國與南亞的印度都沒能躲過新一波疫情的肆虐。承擔全球超過8成半導體、電腦、伺服器製造的東亞國家,在白領工作者高唱「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時,除了維持生產的正常運作外,甚至在地緣政治與人口老齡化的雙重激盪下,進行一波產業遷移與智慧製造的新浪潮。

地緣政治的變化,猶如剛剛隆起的地殼,新的地形地貌,觸發了我們對於亞洲產業的諸多想像。我在列強對峙時,想的是台灣產業的未來。2021年2月,剛上任不久的拜登政府,在白宮網站上昭示美國將重新掌握供應鏈的核心環節,半導體、大容量電池、原料藥、稀土是重中之重。

半導體是「產業之米」,是所有科技產品的根本,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少了半導體,科技產業也可能全倒。2021年半導體大缺貨,眾人驚覺「供應鏈」、「半導體」原來是台灣之盾,過去批評台灣量產製造業是毛三到四的人,開始重新思考供應鏈的隱性價值,而當產業從過去個人電腦、手機進入到電動車、車聯網、物聯網的新境界時,大家也發現台灣在各方企業前進東協、南亞這些新興市場時的橋樑角色,而對東協、南亞國家而言,台灣更是轉型、升級的戰略伙伴。全球以電子代工生產(EMS/ODM)為業的53家企業,台商貢獻了75%的產出,在困難的時刻,台灣的供應鏈展現了非凡的產業韌性(Resilience),我們也更明白未來10年電動車、車聯網時代台灣可能扮演的關鍵角色。

當大家都說,台灣半導體業最大的風險是地緣政治時,科技與政治正在前沿對陣,我們無法自外於大局。但高風險,能否有高回收呢?20世紀初,地處中國、日本、蘇聯之間的韓國人,曾自喻為「東亞的盲腸」;在東西方和解時,韓國是「東亞陸橋」;但在G2對決的新時代,被聯合國認證為已開發國家,更希望自主成為「北方狼族」的韓國卻動輒得咎。韓國會盛極而衰,還是先蹲後跳?老齡化的日本真的垂垂老矣嗎?半導體設備、材料業依舊昂揚,半導體製造廠的鎧俠(KIOXIA)、羅姆(ROHM)迭創新高,面對即將來臨的未來車、物聯網,日本都不會缺席。美國人說台灣是真朋友,日本人說台灣是家人,但台灣人得重先檢視自己為何舉足輕重,動見觀瞻。

那麼,台灣應如何幫自己重新定位,並努力成為真正的「東方之盾」呢?供應鏈正在重組,台灣再次成為世界的焦點。往內看,「我將無我」,台灣不再只是台灣人的台灣;多數時間從事公益活動的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不斷提倡「王道」精神,我們知道對全世界而言,台灣是無害的伙伴。後疫情時代,失業人口的安置,少不了台日韓共構的亞洲供應鏈,走出國門往外看,台灣才能看到真正的我!世界無限寬廣,受限的是我們的「心理地圖」。

施振榮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東方之盾」引用很多數據及資料做為論述基礎,見解十分具有參考價值,值得花時間深入了解。面對未來,台灣只要能進一步掌握產業發展的新方向及契機,相信定能讓台灣更上一層樓。
高承恕逢甲大學董事長
一年多來時疫造成全球產業鏈受到極大衝擊,世界經濟快速重組,大國秩序版圖改寫,產業鏈中相互依存。欽勇兄的新書《東方之盾》以及創辦之《電子時報》是一雙眼睛,也是頭腦。面對空前變局,台灣如何培元固本,再創新局,需要冷靜的頭腦,務實的策略,本書對產業分析的深度以及從世界宏觀角度討論科技趨勢及市場變化,也是黃社長積數十年之經驗,淬鍊出來的功力。

黃欽勇

36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科技專業媒體《電子時報》(DIGITIMES)的創辦人,多次受邀在國際展會與台灣各大知名院校講課,著有《Disconnected ICT Supply Chains》、《斷鏈之後》、《Asian Edge》、《科技島鏈》、《巧借東風》、《出擊》、《西進與長征》、《打造數位台灣》、《跨世紀資訊商戰》、《電腦王國ROC》等書,一路見證從個人電腦、行動通信到物聯網的時代變革。

1990年代帶領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MIC),曾任經濟部、台北市政府、宜蘭縣政府、華聚基金會顧問,受邀擔任大聯大、桃園機場、航發會、外貿協會等機構董事,現為華航、全科董事,玉山科技協會理事、交通大學兼任教授、逢甲大學特約講座教授。

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到微軟、台積電、鴻海、友達、聯電、宏碁、聯想、三星、華為、京東方、應用材料、新思科技、Rohm、Epson等多家國際企業總部講授產業趨勢,為身經百戰的跨界創業與產業專家。DIGITIMES每日發佈近百則科技產業新聞,並提供研究報告與專業顧問服務,英文網站DIGITIMES Asia 更是全球掌握台灣與亞太科技動態的權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