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東方之盾」,台灣是盾嗎?
2021年的7月,美日兩國在第一島鏈上的奄美大島舉行名為「東方之盾」(Orient Shield)的大型軍演。軍演的是美日兩國,但法國、英國、加拿大、澳洲、德國的軍艦也加緊巡航台海、東海、南海,大家心照不宣的「潛台詞」是中國與台灣。軍演,台灣不可能是局外人,「東方之盾」,台灣是「盾」嗎?
科技是國力,產業是整個科技實力的展現。在中共軍機日日擾台的壓力下,日媒呼籲日本政府得有撤僑的準備,歐洲客戶為了供應鏈的穩定,也願意付出更高的代價,要台商到東協生產他們所需要的高科技產品。但我認為10年之內中共不會侵台,關鍵在於中共要的不是一場台海戰役的勝利,新中國要的是能與西方世界平起平坐的國際地位,而台灣是中國與西方民主國家爭奪領導地位的指標。打下台灣,下一張骨牌是日本跟韓國,沒有準備好的中國是跟全世界的工業國家為敵,現在中國科技產業缺乏這樣的實力,輕啟戰端,不見得有勝算,甚至可能激起西方世界的同仇敵愾,真正有智慧的領導人不會輕舉妄動的。美國總統拜登將台灣與北約、日韓相提並論,就是劃下不容中國染指、越界的紅線。我們可以說,現在的中國離世界頂端最近,最有實力侵台,但也是台灣最安全的一段時間。
同一段時間,被稱為防疫模範生的台灣、越南開始接受COVID-19的試煉,舉辦奧運的日本、隔鄰的韓國,甚至中國與南亞的印度都沒能躲過新一波疫情的肆虐。承擔全球超過8成半導體、電腦、伺服器製造的東亞國家,在白領工作者高唱「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時,除了維持生產的正常運作外,甚至在地緣政治與人口老齡化的雙重激盪下,進行一波產業遷移與智慧製造的新浪潮。
地緣政治的變化,猶如剛剛隆起的地殼,新的地形地貌,觸發了我們對於亞洲產業的諸多想像。我在列強對峙時,想的是台灣產業的未來。2021年2月,剛上任不久的拜登政府,在白宮網站上昭示美國將重新掌握供應鏈的核心環節,半導體、大容量電池、原料藥、稀土是重中之重。
半導體是「產業之米」,是所有科技產品的根本,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少了半導體,科技產業也可能全倒。2021年半導體大缺貨,眾人驚覺「供應鏈」、「半導體」原來是台灣之盾,過去批評台灣量產製造業是毛三到四的人,開始重新思考供應鏈的隱性價值,而當產業從過去個人電腦、手機進入到電動車、車聯網、物聯網的新境界時,大家也發現台灣在各方企業前進東協、南亞這些新興市場時的橋樑角色,而對東協、南亞國家而言,台灣更是轉型、升級的戰略伙伴。全球以電子代工生產(EMS/ODM)為業的53家企業,台商貢獻了75%的產出,在困難的時刻,台灣的供應鏈展現了非凡的產業韌性(Resilience),我們也更明白未來10年電動車、車聯網時代台灣可能扮演的關鍵角色。
當大家都說,台灣半導體業最大的風險是地緣政治時,科技與政治正在前沿對陣,我們無法自外於大局。但高風險,能否有高回收呢?20世紀初,地處中國、日本、蘇聯之間的韓國人,曾自喻為「東亞的盲腸」;在東西方和解時,韓國是「東亞陸橋」;但在G2對決的新時代,被聯合國認證為已開發國家,更希望自主成為「北方狼族」的韓國卻動輒得咎。韓國會盛極而衰,還是先蹲後跳?老齡化的日本真的垂垂老矣嗎?半導體設備、材料業依舊昂揚,半導體製造廠的鎧俠(KIOXIA)、羅姆(ROHM)迭創新高,面對即將來臨的未來車、物聯網,日本都不會缺席。美國人說台灣是真朋友,日本人說台灣是家人,但台灣人得重先檢視自己為何舉足輕重,動見觀瞻。
那麼,台灣應如何幫自己重新定位,並努力成為真正的「東方之盾」呢?供應鏈正在重組,台灣再次成為世界的焦點。往內看,「我將無我」,台灣不再只是台灣人的台灣;多數時間從事公益活動的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不斷提倡「王道」精神,我們知道對全世界而言,台灣是無害的伙伴。後疫情時代,失業人口的安置,少不了台日韓共構的亞洲供應鏈,走出國門往外看,台灣才能看到真正的我!世界無限寬廣,受限的是我們的「心理地圖」。
人類產業史上最大的賽局
毫無疑問,半導體已經成為人類產業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賽局。全世界有數以萬計的半導體公司,一起角逐現在(2021年)1年超過5,000億美元,5年內可能突破1兆美元的半導體市場。賭注愈來愈大,牌桌上不時出現想梭哈的領導大廠。英特爾叱吒風雲30年,三星也不可一世,而現在台積電胸有成竹地主導賽局,表面上拿出的籌碼是3年1,000億美元的資本支出,但實際上的賭注卻遠遠高於這1,000億美元。
2018年以後,中美關係出現變數,地緣政治開始找上台積電,無論是受威脅還是利誘,台積電決定到亞利桑那州投資設廠。這個預計是5奈米的工廠,也促使三星表態,在美國加碼跟進設置新的半導體製造廠。這將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外資投資案,拜登政府頻頻點頭,在亞洲的台灣、韓國政府卻忐忑不安。台灣與韓國都在中國崛起之後,面對不穩定的地緣政治關係。台積電與三星在邏輯晶片與記憶體這兩大半導體產業最關鍵的領域領先,半導體成為逐鹿標的,也成為地緣政治變數。這個賭盤上的賭注,除了價值5,000億美元的半導體市場,也包括台韓7,500萬人在生活方式上的選擇,以及美國在西太平洋的霸權。
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碩果累累,當然引起他國的覬覦。2017年的中國大談「大基金計畫」,動輒百億美元的大計畫遍地開花。中國IC設計業者貢獻了台積電將近20%的營收,海思、比特大陸都虎虎生風,而台系業者則是一片靜默,大家心中對比的是經歷10年低迷的面板產業。
整個產業的宏觀格局直到川普祭出制裁華為的手段之後才出現逆轉。中國將產業的發展重心集中於不可或缺的半導體製造業,而華為在美國制裁之後跌落神壇,手機市場被小米取代,海思失去了華為的依靠,而不再受到關愛眼神的面板業,也讓台系兩大面板廠有了轉型、升級的空間。市場回歸正規的競爭,友達、群創與翰宇彩晶三家台灣面板廠,在2021年的上半年獲利超過700億元以上。信心滿滿的友達、群創,除了鞏固筆電、顯示器的面板需求之外,更往車載面板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