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新科技 台灣生技產業開創下個盛世 智慧應用 影音
Vicor
ST Microsite

善用新科技 台灣生技產業開創下個盛世

  • 俞鴻樟台北

生技關鍵論壇。
生技關鍵論壇。

回顧2019年,台灣生技產業在卓越醫療體系基礎以及政策支持下,持續成長動能。依據經濟部工業局2019生技產業白皮書,台灣生技產業已突破新台幣5,000億元產值。在學名藥、新藥、醫材研發與代工、以及近期的精準醫療與再生技學等領域嶄露頭角。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與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日前共同舉辦「生技產業關鍵時刻」論壇,邀請政策、法規、學研界與產業領袖,共議台灣生技關鍵成功要素,同時慶祝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成立30周年。

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李鍾熙致詞表示,舉辦本論壇旨在感謝許多人對生技業的付出,使台灣生技能成為具有規模的產業。藉著回顧台灣生技產業發展的軌跡以思索下一步,尤其是面對國際競爭的挑戰,台灣生技應如何凝聚力量,以持續創造致勝機會。

資誠副所長曾慧瑾。<u>

資誠副所長曾慧瑾。

本次還邀請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台灣發酵與生技之父蘇遠志致詞,他指出,30年前成立協會的初衷是希望設立生物科技產、官、學研溝通平台,以共同推動台灣生物產業發展。蘇遠志勉勵後起之秀們,在經貿環境瞬息萬變之下,透過產、官、學研的合作持續成長茁壯,讓生技持續成為台灣高科技產業的主流。

該論壇安排三大主題,分別根據台灣生技產業發展三十年、下世代生技產業生力軍、台灣的挑戰與機會,從不同角度,由不同世代的台灣生技產業推動者討論台灣生技未來的方向。

政策、法規、人才就位,台灣生技30而立

論壇第一場主題為「台灣生技產業發展三十年」,主持人華威創投合夥人李世仁表示,台灣生技產業篳路藍縷,如今上市櫃家數至今已成長至123家,市值約為新台幣8,000億元,已經是國內具有相當規模的產業,政策和法規支持對生技產業發展功不可沒。

總統府國策顧問何美玥也說,生技產業結構在2000年之後有很大的改變,除了基礎建設的建立,更有2007年「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政策推行,以整合人才、法規、資金等資源來完善生技生態系。何美玥強調,拔擢國際化人才對生技業至關重要,台灣生技產業應透過併購擴大規模,以取得、吸引國際化人才。

台灣生技產業一大重要領域是發展藥品,在醫藥品創新和用藥安全之間權衡是製藥產業發展關鍵。曾擔任台灣藥政處處長、世界藥學會共同主席、現在擔任臺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胡幼圃分享將如何扶植成功新藥產品研發。他指出,台灣生技需要找到國際領先的選題,並放眼國際擴大市場。這條路需要龐大研發費用,台灣生技製藥公司可透過國際授權,與結盟合作取得資金並持續創新。而近來「特管辦法」通過,與行政院核定「再生技療製劑管理條例草案」,展現主管機關持續推動創新療法決心。

研發依然是生技產業核心,充沛的基礎科學研究一直是台灣優勢。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前理事長田蔚城從事生技產業40年,並擔任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執行長15年。田蔚城表示,台灣過去透過生技中心串聯上中下游,建立台灣的生技基礎建設,才能從早期食品與農業加工起步,到今日靠新藥和醫材與創新生技產品在國際間崢嶸頭角,值得所有產業學習,並持續傳承成功經驗。

智合精準醫學科技總經理汪嘉林,則分享對於台灣生技產業透過產學合作成功創新建議,在第一棒學研研發應以first-in-class選題為目標,並要有完善的專利佈局與第三方驗證,而第二棒搭配法人彈性資金挹注達成研發成果。另一方面,產業界也需要把題目帶進來,使研發目標更貼近市場。汪嘉林強調,從學界引進頂尖技術讓產業創新生生不息,但排解產學之間在技術、專利、法規、市場和投資授權等方面差異,是達到生技上、中、下游密切合作關鍵。

抓住科技趨勢與鏈結國際市場,台灣生技新創迎接挑戰

第二場主題「下世代生技產業生力軍」,由台杉投資生技事業負責人沈志隆主持。沈志隆指出,台灣充沛研發能量讓許多生技新創願意在台發展,然而,生技新創更要走出國際,尋找海內外投資人和發展趨勢與機會。

沈志隆認為,生技產業發展四大基石為政府支持?豐沛資金來源、完善科學基礎建設和國際化人才。台灣具有其中多項優勢,尤其獲得政府資金支持,帶動每年平均7億美元投入支持生技研發,這新都證明台灣充沛研發能量,然而台灣團隊往往欠缺商業談判經驗和長遠商模規劃。國際上許多國家培育生技新創經驗也值得台灣學習。

安盟生技共同創辦人林群倫認為,創業者應在創造生技貢獻和回饋投資人之間達到平衡,才能夠在持續吸引資金的同時持續創新,造成生技新創正向循環。林群倫強調,除了吸引資金,選定能鏈結市場產品才能創造市場機會。

雲象科技執行長葉肇元表示,從頭學習細胞生物學實驗、實驗用顯微鏡、到自己寫程式做生物資訊分析過程中,累積大量跨領域技能。他看準台灣於影像醫學搭配電子產業技術的優勢,並觀察到國際數位醫療優勢後決定創業,葉肇元認為新創團隊一定要進入國際競爭最強市場,如此便能刺激團隊,往更高遠目標邁進。

奎克生技光電副總經理楊博鈞分享在台灣資本市場近年發展受限制下,如何持續達到國際化。他認為只要選的題材符合國際趨勢,就能抓住潮流。以奎克光電聚焦精準醫療主題而言,隨著大數據發展和健康意識抬頭,是在絕佳時機進入市場。只要題材夠好並符合國際潮流,自然能吸引國際大廠青睞。楊博鈞強調,一定要跨領域整合、掌握最佳時機,才會讓產業更完整且走出國際。

聚焦國際最熱門生技題材CAR-T免疫細胞治療的育世博生技創辦人暨執行長蕭世嘉,分享以色列的生技新創經驗。以色列能夠達到在美國那斯達克和大國較勁,主要在於一開始即鎖定國際市場,並有足夠資金支持研發。在政府扶植的方式下,除了資金,更有實質在臨床前和國際連結相關幫助。而台灣在人才厚實訓練上、產業製造流程嚴謹和熟悉上、以及緊密產業網路是優勢,若能適度學習國際間經驗,將持續為生技產業加分。

募資心法與產業建言齊出,打造台灣生技國際化旗艦

論壇第三場壓軸主題是「台灣的機會與挑戰」,由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副所長暨生技產業負責人曾惠瑾主持。曾惠瑾表示,受國際經濟環境不確定性影響,台灣2019全年生技產業IPO共募資新台幣27億元,與2018年生技IPO募資新台幣29億元相比差距不大,但是家數為5家(不含櫃轉市),家數略減。期待由身經百戰的生技產業領袖分享其國際策略佈局思維與進入國際資本市場之經驗,讓台灣生技產業突破現狀、再創佳績。

從進入東洋、轉戰晟德,到成功帶領多家生技公司IPO,晟德集團董事長林榮錦的經營理念已是生技業參考典範之一。在經營原則上,他表示生技產業最需要重視現金流,新創募資一定要做出未來3~5年計畫,在大環境及公司狀況最好時刻進行較大金額募資。

林榮錦表示,在IPO募資方面,縱然生技股跨境上市蔚為熱潮,但在美國和香港IPO募資成本高達700至1,000萬美元,不容小覷。是否適合台灣生技產業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現況,值得省思。林榮錦強調募資成功並非一切,審慎評估並了解市場,找到未滿足的需求,並充分考量市場可行性才能減少往後風險。許多生技公司未充分評估time to market和time-to-peak sales,此兩者實為生技產品最重要成功關鍵,前者決定是否能成為黃金療法及標竿,後者決定是否能在競爭中獲得優勢。

面對本次許多聽眾來自學研單位,並正在規劃將產品技轉,林榮錦分享技轉或授權以前需適當了解市場反應,清楚自己產品未來買家並了解產品未來價值,而且應不限於國內市場。

藥華醫藥創辦人暨執行長林國鐘依據在歐美、日本、中國進行臨床試驗經驗,他認為台灣優勢在於嚴謹臨床試驗法規和先進基礎醫療建設。林國鐘表示,若政府能參酌如澳洲等研發經費補助政策,給予更多協助,將更能幫助台灣生技產業打國際盃。對於近來中國大陸生技市場成長和機會增加,他提醒應關注法規議題,中國近年法規與政策修改快速,台商布局必須充分考量市場環境變化帶來的風險。

基亞董事長張世忠帶領集團旗下多家公司在台灣、澳洲上市,他分享成功籌資經驗。首先,生技公司應展現優勢以吸引投資人;再者,所有成果展現需基於事實。台灣產品不論在亞洲,全球都是充滿優勢,應用台灣優良研發成果找尋國際級創投和企業資金。

張世忠呼籲固本重要性,他分享在澳洲掛牌經驗,海外市場不一定適合所有生技公司,台灣和海外市場各自有優勢。應從產業、市場、法規各方面考量,找尋最適合市場布局,而在生技產業在台灣能獲得顯著成功,也會吸引國際關注台灣。

智擎生技創辦人葉常菁認為,政府可扶持產業一起打國際盃,但進入國際市場後,還需取於產品實力。葉常菁強調,政府推動生技產業國際化,稅務和產品法規都需要適度開放。台灣從藥政處、醫藥品查驗中心、食藥署都已經積極改革。然而看到世界各國發展,台灣還需要更努力,營造接軌國際的市場環境。

曾惠瑾指出,台灣生技資本市場2019年不乏授權好消息,包括下半年順天醫藥長效止痛藥授權江西濟民可信、腦中風藥物授權上海醫藥,以及浩鼎子公司圓祥授權中國天力士、因華心血管藥品授權山東新時代藥業等。期待未來在資金、人才、政策友善產業環境共同支持下,能有更好成績。

產、官、學研共襄盛舉,迎接台灣生技產業發展關鍵時刻

論壇當天晚上舉辦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成立30周年慶祝晚宴,歷任理事長與產、官、學研近400人共襄盛舉,會中並發表「生技時代關鍵報告」紀念專書,回顧台灣生物產業發展的重要時刻。

政務委員吳政忠於晚宴中發表專題演講,他指出,數位科技加速產業變革創新,建議企業善用BioICT及生技大數據優勢,搭配法規配套措施,跨域協作,建構產業價值鏈以連結國際,開創精準健康大未來。

展望「下一個生技30年」願景,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協會理事長張鴻仁、免疫功坊董事長張子文、有聯生技董事長詹維康、台杉投資生技事業負責人沈志隆,分別針對產業發展環境、轉譯創新與人才培育、產業價值鏈中找特點並加值、以及國際鏈結等構面進行對談。期盼台灣生物產業在產、官、學研各界攜手投入,讓更多的台灣群英創造出下一波耀眼的生技新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