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追趕ESG潮流 碳議題成軟體業者市場先機

面對國際淨零碳排趨勢,ESG儼然成為一股供應鏈各家廠商不得不跟上的潮流,不過有別於高碳排的產業像是能源、製造或是運輸業,特別關注在節能減碳、低碳管理、綠電綠能等環節,資訊服務及軟體業者實現或切入ESG角度或是機會有何不同,勤業眾信風險管理副總陸孝立認為,碳議題是資訊服務業進攻、開拓市場的好機會。
面對這波ESG浪潮,企業在碳管理等議題的數位化需求增加勢在必行,資訊服務業者若能在此時及早了解碳管理的流程、機制,越能從中搶先掌握解決方案等商機,加上產業本身的低碳排屬性,更能在加乘淨零碳排趨勢下的競爭優勢。
ESG數位促進會會長許金隆表示,資訊服務業者的產品大多為軟體,生產營運過程較少接觸到能源部分或是大量碳排放,面對像是針對組織型溫室氣體盤查標準的ISO14064或是針對產品碳足跡的ISO14067,該採取什麼樣思維去準備?陸孝立認為,資訊服務業中有大型機房的業者,才會有產生高耗能的問題,進而需要特別注意ISO14064,否則一般來說,資訊服務業者在碳盤查階段,大多只需注意並落實管理辦公室用電、交通差旅等碳排管理維護。
面對ESG浪潮,第一階台廠供應商受到較大品牌商壓力,表現優於整體平均值,但剩下的企業恐怕還在霧煞煞的階段,「65%的企業對ESG沒有概念,剩下的大多也停留在基礎認識,」美商鄧白氏台灣區總經理孫偉真表示。鄧白氏近日公布「台灣供應鏈ESG競爭力分析報告」,針對六間名列《財星》500強企業的台灣製造業領導廠商(鴻海、和碩、台積電、廣達、仁寶、緯創)進行供應鏈盤點。報告指出,在11個調查國家與地區中,台灣691家供應商仍屬中段班,其中在環境保護(E)仍有進步空間,唯社會責任(S)與公司治理(G)較為突出。
陸孝立指出,企業面對ESG最常見的問題是,策略上缺乏長期規劃、長遠目標,他建議可以從五大面向,從高層幕僚單位已上到下的方式進行定期檢視、盤點以及策略討論,包括:國際趨勢、產業走向、客戶要求、法規變化以及資金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