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波認證的健康美麗 腦科技應用從臉皮到陸地
結合腦神經科學與IT科技的腦科技(BrainTech),已經應用在運動員訓練、化妝品推薦、駕駛安全裝置等商品或服務的開發當中。 日經新聞(Nikkei)、朝日新聞(Asahi)等報導,化妝品與日用品廠商資生堂(Shiseido),在主力產品Maquillage的產品包裝中的說明書裡表明,這項彩妝產品透過腦科技等科學研究,能讓人直接感受到美麗與舒適。 資生
日廠增產工業機器人 因應半導體與電動車全球擴張
日本多家工業機器人製造商正在擴充產能。雖然有晶片荒、烏克蘭戰爭影響物流等變數,但半導體與電動車需求明顯成長,長期化的勞動人口減少、降低人工費用與防疫形成的減少人員群聚等新趨勢,都會讓工業機器人的需求上升。 日刊工業新聞(Nikkan)、日經新聞(Nikkei)等報導,工業機器人的成長原本受到智慧型手機的帶動,在手機市場趨於停滯之後,接下來將推升工業機器人市場的則是半導體與電動
微服務當道 中小企業的後疫情上雲趨勢
COVID-19(新冠肺炎)加速全球數位轉型浪潮,然大企業腳步快速,無縫接軌,該如何讓155萬家的中小微型企業也同步邁向數位轉型? 根據中小企業白皮書報告顯示,目前台灣中小企業家數為154萬8,835家,佔全體企業家數的98.93%,雖然台灣企業以中小企業為骨幹,但根據星展銀行2021年公布的「企業數位化準備程度調查」卻發現,當中僅有38%的中小企業有制定數位轉型計畫,低於亞
疫情展韌性,一路黑翻紅 工具機聯展登場大搶智慧製造商機
智慧機械是台灣推動產業升級轉型的重要基礎,台灣兩大工具機展首度攜手合作的「TIMTOS x TMTS 2022」工具機聯展於21日登場。今年展會聚焦「智慧製造」及「智慧關鍵零組件」兩大主題,展出包括工業4.0、智慧製造解決方案以及工具機完整產業供應鏈等,共有來自16國、950家廠商參展。 雖目前國際上仍受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反覆影響,運輸成本居高不下、原物料價格揚
日本車廠提升駕駛輔助技術與安全性 從「腦科學」出發
多家日本車廠正從「腦科學」出發,也就是藉由研究駕駛腦部運作,發展出提醒駕駛行車安全的技術,或者應用於自駕。擅長汽車硬體製造的日本車廠,試圖藉由人腦科技(BrainTech)與軟體技術,維持在未來車科技領域的地位。 豐田汽車(Toyota)與理化學研究所(RIKEN)的腦神經科學研究中心合作,組成理研CBS與豐田合作中心(RIKEN CBS-TOYOTA Collaborati
日本遠距醫療與自動駕駛運送病患新實驗
遠距醫療能大幅減少病患親赴醫院需求,但病情嚴重到必須用到醫院設備診斷甚至治療時,不管是運送病患到醫院、還是搬運醫療機器人到病患身邊,就是自動駕駛車與交通移動服務(MaaS)服務上場的時機,2021年11月起,日本神奈川縣湘南醫療新創公園(Shonan iPark),就展開了醫療MaaS服務。 參與實驗的單位,是湘南鐮倉綜合醫院、醫療新創公園、三菱商事(Mitsubishi)、
智慧製造需求大增 微星、工研院大秀機器人、自動化應用
2021年「台灣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展」登場,包括上銀、Panasonic、三菱(Mitsubishi)、盟立、台達電等大廠,因應數位化、遠端化需求提升,展出關鍵零組件與解決方案,並透過串聯整廠設備系統達到監控與虛實整合,而服務型機器人專區則有緯創、微星等大秀接觸智慧服務,超前部署人機協作未來生態系。此外,工研院亦展出應用在水五金、汽車鈑金、人機協作、製造場域智慧化的整合服務等成果,包括台灣首創「R
南韓2025推銀髮族VR駕駛檢測計畫
Aju Business Daily最近發表的報告揭露,南韓國家警察廳(National Police Agency)將於2025年針對65歲(含)以上的銀髮族推出虛擬實境(VR)駕駛檢測計畫,透過創新的沉浸式體驗確認年長駕駛人的認知能力、駕駛技術、記憶力,通過者可取得須及時展期的有條件駕照。 據Immersive Technology報導,2020年南韓有將近21萬件交通意
荷蘭循環經濟新創Circularise 運用區塊鏈追蹤供應鏈資訊
運用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提供全球供應鏈追蹤紀錄生產流程,成為循環經濟底層技術服務的荷蘭新創公司Circularise,期待向亞洲擴展業務,以獨家的解決方案提升供應鏈資訊透明度。 雖然這是一家創立僅5年的公司,已經開始為德國保時捷(Porche)以及日本的三菱(Mitsubishi)、丸紅(Marubeni)等跨國企業及其供應鏈夥伴提供服務。Circularise
智慧機械雲平台正式商轉 助力中小企業無痛轉型
由機械公會與相關法人共同推動的「智慧機械雲平台」正式進入商轉,這是首個以國內中小企業為目標所推動的製造服務雲平台,在歷經2年規劃與驗證後於2021年正式推出,未來將串聯包括機械設備業者與製造業者,透過提供跨產業標準化的應用服務,協助業者迅速建立數位化能力,推動機械產業朝N兆元產值邁進。 經濟部技術處處長邱求慧表示,2021年台灣機械業產值直逼1.1兆元,出口值有機會超過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