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萃取染料 助半導體元件「光合作用」產氫增效率
成功大學研究團隊從天然植物中萃取出染料,作為光電半導體元件的光敏化劑,藉此提升半導體元件的光電轉換效率,並利用AI達成關鍵技術的突破,在太陽能產氫效率上,從原本的2.59%提升至9.42%。 成功大學材料系教授蘇彥勳研究團隊,長期投入科技藝術農業跨領域研究,他指出,自然界的光合作用為目前已知最有效的太陽光能轉換體系,除了探究其原理外,更將天然植物運用提升至半導體效能與光電元件
鼻胃管加感測器 降低插管錯置傷害
目前鼻胃管放入病人體內的方法,包括像是透過X光影像判讀,或是用針筒打入空氣從灌流聲判斷位置,以及透過管線反抽並測試酸鹼值是否為胃酸等方式,但都有一定的誤判率,中正大學團隊開發無線感測系統,搭配手持式讀取器,整體成本較低,也較容易大量生產,未來希望能夠透過技轉,協助第一線的醫護人員。 中正大學電機系教授張嘉展說,鼻胃管常用在無法吞嚥進食的病患或是老年人身上,隨著高齡化,需求也日
工研院號召17所學研合作 加速機械領域零碳人才養成
因應全球產業發展淨零碳排趨勢及機械產業轉型升級挑戰,工研院日前宣布號召台灣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虎尾科技大學等17所大專院校,積極布局跨領域整合及人才培育。合作範疇包括智動化技術、電動載具技術、低碳製造技術及負碳、碳捕捉、循環技術等具前瞻性的製造業淨零碳排技術。 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所長饒達仁,全球力行減碳,但目前有六成耗能來自工業,可謂站在減碳第一線,而如此龐
爆肝了嗎?自動化系統幫忙鑑別肝肺功能
中正大學開發自動化系統,透過影像匹配技術,可自動判別並劃分肝、肺各區及其功能性優劣,該系統目前正申請專利中。 放射線治療透過局部照射殺死癌細胞,而在規劃治療路徑時,主要仰賴醫師人工判讀與圈選器官的功能性分布。為了讓醫師精準圈選肝、肺臟部位,避開功能性較佳的區域,中正大學機械工程系副教授楊智媖開發自動化系統,希望能夠減輕醫師人力負擔,也降低病人整體肝、肺臟功能損害。
鳳梨葉、咖啡渣別丟 可做環保3D列印材料
3D列印使用金屬、塑膠等傳統硬材料,在研發和商業應用上已相當成熟,近年來3D列印技術受到醫療、建築營造業的關注,但卻礙於醫材、建材所使用的矽膠和混凝土等易變形、崩塌,造成物件無法成型或強度不足。 中正大學前瞻製造系統頂尖研究中心研發含植物纖維的積層列印軟材料,添加鳳梨葉、竹葉、咖啡渣等農業廢棄物,藉此提高矽膠、混凝土的韌性和支撐性,更開發軟體精準計算強度和填充比例,目前該技術
15分鐘驗出腦損傷 中正大學研發技轉台廠
中正大學奈米生物檢測科技研究中心團隊,針對腦神經損傷,開發光纖式粒子電漿共振生物感測方法,只要抽取手臂的週邊血滴入晶片,15分鐘就能得到結果,可輔助醫生及早診斷腦出血,目前該技術已技轉給國內廠商。 當一般人發生腦中風,或是因為車禍、跌倒撞擊到腦部時,大多需要時間等待檢查結果,而傳統侵入式抽取腦脊髓液的檢測技術儘管成熟,卻難免讓人心生恐懼。 中正大學奈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