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產業詭譎變化 善用雲運算大數據進行智慧預測
結合雲端運算與大數據的智慧預測,可提供未來經濟趨勢預測與強化製造業預測、量化、規劃的能力以因應市場動態與外部變局,以減少庫存、提升獲利、強化競爭前瞻,並透過持續、即時監測與掌握最新的內部與外部變化以維持作業正常。 根據IndustryWeek報導,製造業面臨消費者行為變化、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起伏、供應鏈破壞等全球市場不確定性的挑戰日益嚴峻,亟需強化預測能力以提早
全球企業加碼數位轉型 供應鏈優化與客戶體驗為重點
IDC指出,在疫情略微放緩之後,2022年將看到更積極的數位轉型科技投資成長。IDC預測,2022年全球用於商業實踐、產品和組織的數位轉型(DX)的科技投資支出將達到1.8兆美元,比2021年成長17.6%,且在2022至2026年預測都會保持這種成長速度,5年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預估為16.6%。 特別是隨著企業加速追求數位優先策略,這些投資正大幅導向內部營運和外部直
資料中心趨勢預測 首重可持續性發展
面對缺料導致晶片供應問題,專業認證機構Uptime Institute總監林家恒指出,將進一步促成IDC產業標準化和規模化。面對新資料中心的容量需求不斷增加,將推動供應鏈協作,增強聯合工程和標準化,提高IT機架負載,而小型資料中心營運商若還未跟上工業化、標準化,恐在這時期更落後於人。 面對減碳浪潮,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成為世界各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共同目標。然Uptime In
車用資安產學對接 企業應以「精準資安」為目標
有鑒於連網車的普及使得汽車資訊安全風險急遽上升,以及歐盟針對車用資安規範於2022年7月開始進入強制實行階段,讓各車廠及其供應鏈對資安議題的重視拉至最高點。 針對聯網化趨勢帶來的資安衝擊,長期研究資安議題的中山大學工學院院長、中華民國資訊安全學會理事長范俊逸提出「精準資安」概念,建議企業可從理論、技術、法規、環境、成本、管理及效能等七大面向來進行資安需求檢驗及後續解決方案擬定
工廠自動化變化多 機械安全走向All-in-One
智慧製造浪潮來襲,工廠自動化需求提高,不僅對相關自動化產品和方案的需求成長,對機械安全的要求也愈來愈高。如何通過機器和設備自動化,確保人、機器和環境的安全,不只製造商本身相當關注,包括供應鏈也受到嚴謹規範。 台灣皮爾磁資深服務暨產品技術經理王紹維舉例,像是因應近年新能源車加速發展,產業積極擴產,目前觀察到包括Tesla在內的各家車廠,不只以身作則要求廠內所有使用的製程設備都要
淨零路徑需要行業轉型 電子業可扮演更有價值的角色
面對全球淨零趨勢,產業界與環團引頸期盼,國發會在三月三十日公布了「台灣2050淨零碳排路徑」,外界雖肯定政府跨出第一步,促使各個部會動起來,但許多路徑不夠具體也招致批評,包括階段目標過於保守、策略過於模糊。中華民國企業永續協會秘書長莫冬立就表示,從路徑圖的方向性來看還欠缺整合性架構,從國家淨零轉型路徑到企業轉型計畫,他認為中間還需要建立起各行業的轉型橋樑。 曾參與過幾次政府討
電動車零件少、製程簡 汽車工廠還需要機器人嗎?
在所有製造業中,汽車產業一直是工業機器人最大宗的市場,佔比超過三成,不過隨著汽車電動化後,不僅電動車中所使用的零件總數大幅減少40%~50 % ,也簡化製造與組裝的過程,換言之,這是否也代表將會同步削弱電動車市場對於機器人的需求?對此,全球機器人大廠ABB並不這麼認為,其認為電動車
防範DDoS 加速採用零信任原則保護數位設施
疫情爆發促使雲端與遠距需求大增,但同時也帶來資安危機,包括惡意軟體、勒索軟體和DDoS的網路攻擊與日俱增,相對可用於發動這些攻擊的武器也急劇增加中。美商睿科網路(A10 Networks)研究顯示,2021年間DDoS攻擊武器已超過1,540萬之多,全球組織應重新評估其安全態勢的迫切性,採用零信任原則(Zero Trust Principles)不僅可以保護網路,還可以確保自己的網路不會被有心人士
以工業4.0與連網資料智慧建構供應鏈數位化優勢
為因應地理政治衝突、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貿易戰爭等劇變,工業4.0從生產現場晉身為製造業的關鍵策略,以強化韌性因應供應鏈破壞,連網資料智慧(Connected data intelligence)已開啟工業製造的下一波數位革命,有助於獲得供應鏈數位化的優勢。 根據Forbes報導,從連網資料獲得的深刻見解有助於設計、生產、提供滿足客戶需求的產品以掌握商機,協助工
結合先進科技與環保思維 建新國際創造智慧化物流服務
穩定原物料向來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天然資源匱乏的台灣尤是如此,煤炭、紙漿、礦砂…等材質都需倚賴進口,透過船運物流將之運送到各製造場域中。早期此類散雜貨在港口裝卸時難免會出現大量粉塵,作業效率也不佳,後來環保意識抬頭,相關廠商也逐漸導入自動化設備,上述情況已然大幅改善,在此一歷程中扮演先行者的建新國際,不僅是台灣最早建構自動化系統的企業,近幾年更在台北港投入大量資源打造智慧物流倉儲園區,為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