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碳管理平台上線 助製造業分析碳排熱點
減碳目標在即,對企業來說,當務之急是得先完成碳排計算,台灣以製造為導向,不少企業身處國際供應鏈一環,因此產品碳足跡的盤查是相當重要的步驟。工研院預計四月上線的「碳管理平台」,藉由累積1萬筆以上的係數資料庫,將協助製造業者針對產品碳足跡做全面的排查與計算,並進一步找出碳排熱點進行分析與改善。 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環境技術總監蔡振球以筆記型電腦業者舉例,其透過盤查就發現,產品碳
高科技產業橫刀奪愛 傳統產業嘆人才難尋
產業面臨人才荒,從科技業到傳統產業無一倖免,其中因電動車、AI等新興領域的高速發展凸顯半導體的重要性,半導體產業更是搶人才跑第一線,然有龐大人才需求的,不只科技業,傳產人才需求近3年也大幅成長超過7成,且在智慧製造趨勢下,這些傳產甚至還要跟科技業搶同一種人才,在這場全台搶人大戰中,傳統產業興嘆,不只人才難尋,現在恐怕連有錢也請不到人了。 機械業不只搶不到人 還
博歐如何用區塊鏈技術使汽車身份認證更安全?
近場通訊技術(NFC)近年來於各應用領域快速發展,除了智慧型手機「一鍵支付」功能之外,包括相當多日常付費、票務、消費性資訊接收、點對點資料傳輸等場景,皆可看到NFC技術的身影。隨著車輛聯網化、智慧化、電動化發展漸成主流,車用領域也開始導入相關技術,包含「近場感應解鎖」及「手機即車鑰」等功能相繼成為新車標配,猶以中國大陸新能源車市場成長最為快速。 根據CnEVPost最新數據顯
蔚來以汽車為中心 手機還在非常早期階段
中國大陸電動車蔚來日前傳出正在研發智慧型手機的消息。近期創辦人及執行長李斌在訪談節目上表示,如蔚來要推出手機,必須先思考手機與汽車的連結與用戶體驗,目前手機業務還在相當前期的市場研究階段。這樣的回應算是證實了傳言,但也暗示蔚來不太可能在短期內推就出手機。 李斌在中國訪談節目《程邀》當中指出,手機業務還在很前期的市場研究階段,並稱爆料媒體「太敏銳了」。要打造手機很容易,但要滿足
感測器已成農業科技應用不可或缺關鍵
根據Electronics360報導,工業化農場規模、收集與處理大量資料點需求、人力短缺,促使農業倚賴自動化改善作業與最佳化資源運用以確保作物健康,農業科技(ag-tech)中的數位農務、精準農務、智慧農務對生態系與農務管理的成功至為關鍵,都須倚賴各類感測器收集資料以發揮最大效益。 智慧農務感測器即時監測與記錄作物健康、濕度、光密度、土壤水分、土壤營養成分、土壤酸鹼值、氣溫,
SAP首座東南亞數位創新中心 新加坡揭幕
跨國企業應用軟體解決方案供應商思愛普(SAP)耗資2.5億新元(約18.43億美元)興建的第一座東南亞數位創新中心思愛普新加坡實驗室(SAP Labs Singapore),於2022年3月23日揭幕,將致力開發數位供應鏈、可持續性、機器學習(ML)和人工智慧(AI)等解決方案。 據The Business Times報導,該實驗室的目標之一,是和新加坡當地企業、尤其是中小企
技術能量深獲全球大廠肯定 凱銳光電讓車載影音體驗大升級
影音技術快速進化,消費者對數位內容的使用需求同步提升,過去僅在電視、電腦出現的影片、音樂,在智慧手機普及後,出現在各種行動裝置,線上內容(OTT)也隨之蓬勃發展,如今汽車走向智慧化,消費者對車輛影音娛樂系統的功能與品質也越來越重視。凱銳光電長年深耕此領域,在今年4月20日至23日舉辦的2022 Taipei AMPA系列展(
台灣碳淨零學院成立 力拚2030年培育2,000名碳淨零人才
國發會日前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數位國家總會7日再宣布成立台灣碳淨零學院,攜手台、清、交、成等大學與中研院、工研院、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等90名專家學者開設課程,希望在2030年前培育2,000名碳淨零工程師。 數位國家總會指出,這2,000名碳淨零工程師將是企業永續委員會的靈魂人物,將能夠獨立完成企業碳盤查,也能夠組織企業內團隊完成ESG年度報告。數位國
從PCB到車燈再到E-BIKE 邑昇展露營運韌性與彈性
以印刷電路板(PCB)起家的邑昇實業,多元化發展出LED燈具後,又跨足自行車車燈生產,近3年再以自行車車友經驗跨入電動輔助自行車(E-bike)整車製造,邑昇實業董事長簡榮坤表示,將不斷提高自行車零組件國產化佔比,目標是提供多項不同功能的車款。 目前已有一款定價新台幣4萬元左右的CT150車款上市銷售,簡榮坤提及,此款在台製造的電動輔助自行車,在市場上屬於平價產品,2022年
Gogoro赴美掛牌 搶攻5億輛二輪電動車商機
台灣電動機車龍頭Gogoro繼2021年9月宣布以特殊目的收購(SPAC)方式於美上市後,終於在日前正式與Poema Global完成購併業務,並於紐約時間4月5日上午在美國NASDAQ上市。 Gogoro赴美敲鐘 盤點近2年來營運成果 此次正式掛牌,使Gogoro成為台灣有史以來第一間透過SPAC方式於海外股票交易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