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S雲端營收大成長 攜手微軟助企業投資報酬達204%
受到疫情影響,數位科技與雲端服務成為減少經濟衝擊與疾病蔓延的最佳解決方案,AI與數據分析公司SAS公布2021年雲端業務,顯示雲端成長動能持續增強,SAS全球雲端營收在2021年大幅成長19%。近日SAS也宣布,強化布局強大的雲端分析平台與雲端優先(cloud-first)產業解決方案,以降低客戶的數位轉型門檻。 SAS執行副總裁暨技術長哈里斯(Bryan Harris)表示
台灣廠商數位力概況 數位行銷外商怎麼看
市場因眾多因素而頻起波瀾,不僅有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狀況時好時壞,國際局勢更是動盪不安,中美貿易戰或俄烏戰爭等皆增添許多變數。為因應充滿不確定性的市場,企業在數位轉型的歷程也積極導入數位科技做為輔助,以期臨機應變,同時提升企業營運效率。 2016年創立於日本的數位行銷科技公司Anymind,在同年進入台灣市場,短短6年擴張至多個市場,更在東南亞13個國家設有分公司
第三屆跨境電商博覽會登場 盼做供需雙方媒合平台
研調機構Statista報告指出,2021年全球零售電子商務銷售額約4.9兆美元,估計到2025年將達到7.4兆美元,成長幅度預將近50%。與此同時,電子支付龍頭Paypal發布的《2021年無邊界商務報告》指出,全球有52%購物者曾透過全球市場與國內銷售網站進行網購,且高達69%賣家表示,跨境銷售有助業務成長。 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促電商熱,不僅是在地電商,跨
高科技產業橫刀奪愛 傳統產業嘆人才難尋
產業面臨人才荒,從科技業到傳統產業無一倖免,其中因電動車、AI等新興領域的高速發展凸顯半導體的重要性,半導體產業更是搶人才跑第一線,然有龐大人才需求的,不只科技業,傳產人才需求近3年也大幅成長超過7成,且在智慧製造趨勢下,這些傳產甚至還要跟科技業搶同一種人才,在這場全台搶人大戰中,傳統產業興嘆,不只人才難尋,現在恐怕連有錢也請不到人了。 機械業不只搶不到人 還
5G智慧工廠落地挑戰多 電信商扮演重要角色
5G商轉已近2年,五大電信商自2020年陸續開通5G服務,但消費市場只是5G發展的第一步,後續的企業端應用更為廣泛,因此許多企業也早已將目光焦點轉向即將開放申請的5G企業專網,不論對傳統電信營運商或是電信設備供應商、電信系統整合服務商來說,5G帶來的企業專網商機,正是積極尋找的新藍海。 目前NCC規劃將在2022年上半正式開放5G企業專網執照申請,並指配4.8~4.9GHz頻
各行各業都在喊缺人缺工 台廠面臨的三大考驗
「缺人當然也會面臨缺才,」前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現為Appier、iKala董事的簡立峰在訪談的一開始,就道出台灣進入人口負成長下的缺才困境,未來將衝擊勞動力與整體經濟,更勢必影響台灣經濟命脈的半導體產業,且牽連才進入一局下半的電動車(EV)產業。前IBM顧問、現為人才培育NPO為台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永續長杜瀛則表示,「台灣真的缺人才嗎?」會不會缺的是未來能夠帶領組
美國企業創投的運作策略分析
在過去的十年中,企業創投(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CVC)在美國創業投資(Venture Capital;VC) 創新生態系統變得愈來愈重要。應付新創公司的挑戰,新創投資成為大公司的必要戰略,以快速整合新興技術或增加產品範圍,CVC成企業研發(R&D)計劃和創新的關鍵組成。愈來愈多的美國和國際公司設立了新的CVC部門來進入新興的領域,不僅來自高科技業,還來自傳統產業。
越南新創2021年吸金能力強悍 疫後數位轉型可望再創新亮點
根據越南國家技術創業和商業化發展局的數據,該國新創企業於2021年吸引超過13億美元的投資,是2020年的4倍。該國目前擁有超過3,800家新創公司,其中包括3家獨角獸(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公司)VNG、VnPay和MoMo,還有11家估值分別超過1億美元的公司。 Vietnam Express報導,超過200檔基金投資越南新創,其中大部分是金融科技、電子商務、物流、保險、房
高鋼價時代 手工具、扣件業等下游業者如何延續外銷佳績?
歐盟碳稅、台灣碳費將陸續上路,鋼鐵業被列為第一波課徵對象將首當其衝,中鋼董事長翁朝棟因此表示,未來鋼鐵成本每噸至少要多30至60美元。而面對高鋼價時代來臨,未來恐不只是個別產業或企業的競爭,而將是供應鏈競爭,因此不只是上游鋼鐵業,中鋼也呼籲中下游業者也需積極朝高值化轉型,提升產品附加價值,透過建立更緊密的上下游夥伴關係,才能擺脫碳有價所帶來的壓力與束縛。 歐盟碳關稅初步看來對
保有數據自主性 製造業興起開放平台建立
面對快速的產業局勢變化,升級與轉型不只是科技業的事,傳統產業的腳步也在加快。然不管對象是誰,業者在尋求外部資源建構智慧化解決方案時,能否建立彼此信任是推動整個計畫前進的關鍵,而面對多數業者不願透露的「商業機密」,市場也看好未來諸如開放標準化平台的商業模式更易於受到業者青睞。 工業自動化業者指出,在數位轉型的推動上,科技業與傳統產業從思維到做法都很不一樣。許多傳產業者有意願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