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二輪載具需求大 台塑斥新台幣7億助攻台灣電動機車發展
淨零碳排趨勢使電動移動載具近年蓬勃發展,不僅各大國際車廠發布停售燃油車的時間,電動車款也持續增量。市場預言,2033年全球電動車與燃油車銷量將呈現黃金交叉。而二輪車方面,近年無論傳統機車起家的光陽、或電動機車龍頭Gogoro也加速電動二輪車市場的擴張。 Gogoro加速在全球各大二輪車市場的擴張 Gogoro於紐約時間4
數位化、智慧化先行 三陽:商業模式轉型更關鍵
歷經逾2年的疫情動盪,再加上全球淨零碳排政策、烏俄戰爭對於關鍵原料帶來的衝擊、元宇宙及Web 3.0興起,在在顯示了科技產業正在進行典範轉移的階段。移動載具由油轉電、由硬體主宰的世界逐漸轉向軟體定義,因應無人化、智慧化趨勢所帶來的全新硬體需求,以及軟硬整合成為勢不可擋的必要條件。跨產業水平聯盟以及供應鏈走向區域性垂直整合成必須。 不急著電動化? 三陽轉型以智慧
產學合作是解方? 二輪、四輪電動車需求人才大不同
跨領域人才培育、大專院校與技職課程的轉型、產學接軌等議題,隨著近年純電動車(EV)市場興起、大型企業面對高附加價值人才的需求漸殷,激起一波「搶人才」風潮。 針對EV人才需求崛起,目前任台灣電動綠能協會秘書長、同時也是中興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副教授的賴慶明表示,過去長時間以來,台灣電動車人才養成仰賴4大機構,分別為工研院(ITRI)機械、資工、綠能等所,車輛研究測試中心(ARTC)
企業投入ESG 循環經濟、綠電成標配
零碳經濟時代來臨,同時帶動循環經濟發展,各產業供應鏈全面性創新打造綠色製造,傳遞「永續」概念。 製造業攜業者推動綠色製造、循環經濟 台積電作為產業界領頭羊、用電大戶,台積電歐亞業務資深副總經理何麗梅指出,半導體製程中將產生不少廢棄物,廢棄物處理是循環經濟的一環,因此近期台積電在台中科學園區規劃零廢中心,2023年開始營運
雷達車巡下水道、5G瞬傳門異地共演 高雄智慧城市展亮麗首航
由台南科學園區延伸到高雄林園的S型高科技產業廊帶正在成形,而智慧城市、5G AIoT、半導體材料等產業聚落也在相互發展中,大南方的興起,讓2022年的智慧城市展首度在台北、高雄二地以雙主場方式進行,24日高雄智慧城市展正式開幕,有多達150家廠商共襄盛舉。 2022年的高雄智慧城市展在高雄展覽館舉行開幕典禮,由台北市電腦公會理事長彭双浪、高雄副市長林欽榮共同揭開序幕。彭双浪表
不急搶電動化商機 三陽數位轉型、品牌重塑拼市佔
2021年十月,全台電動車掛牌破萬,出現疫情爆發以來最高漲幅,為Gogoro、宏佳騰、光陽等大力推動機車電動化的廠商打下一劑強心針,電動機車銷量再度拿下該月總銷量的10%,且後市看漲;從2022年1月開市以來,1、2月份電動機車的新領牌數量達到7,308輛,較2021年同期倍增,成長率高達132.2%,相較之下,傳統燃油機車的銷售則比去年同期下滑10.4%。 對此,三陽工業(
智慧城市展首度南移 各廠左增能源事業右切車用佈局
2022年第九屆智慧城市展首度以台北、高雄兩地雙主場展出,高雄主場於24日開幕。 高雄居「大南方」重要樞紐,扮演創造產業鏈與新南向國家連結的重要角色,在智慧城市展高雄場上,多家企業僅在此場展出,位於台北場佈展,如半導體大廠日月光、電子五哥之一緯創、國營企業台電、台灣中油、中鋼集團以及近年積極往能源佈局的大同集團等,而在地廠商光陽工業、電信三雄之一遠傳電信則是北高兩場皆有展出。
智慧城市展首度北高雙主場 五大亮點一次看
2022智慧城市展首度以台北、高雄雙主場展出。今年邁入第九屆的智慧城市展,不僅是台灣ICT量能輸出海外的最佳舞台,更是亞洲最大物聯網盛事,而今年展會有哪些亮點值得一睹? 今年展會主題圍繞「數位轉型再創智慧城市新高峰」,展出內容包括醫療、交通、建築、教育等各專業領域,台北與高雄總計共約450 家廠商參展、1,500個攤位,分享各種物聯網智慧解決方案。 不畏
2022智慧城市展 數位轉型淨零生產議題大會師
2022智慧城市展將於3月22日在台北、24日於高雄展開,智慧城市中含有智慧醫療(SHE)、智慧交通(ITS)、智慧建築(IBE)、智慧教育(METAEDU)、淨零共好館,具有幾大亮點,包括當周台北、高雄雙主場;提供各產業供應商綠色供應鏈解方;搶進5G智慧杆全球商機。主辦方表示,今年規模較去年成長50%,使用近1,500個攤位,參展家數北高約450家,預計吸引專業人士超過12萬人次。
越南精密當後盾 Ottobike全力衝刺歐洲市場
作為Tesla底盤模具零件代工商的越南精密(VPIC),近年針對二輪、四輪電動車關鍵零組件著力頗深,特別是自2013年與品睿綠能(ottobike)總經理許理彥合作創立品牌以來,更加大力道於二輪電動車市場的投入。 傳統代工業以5~10年為一單位,製造業的好光景在於如何贏在起跑點,一旦周遭競爭對手在設備及技術上愈趨成熟,原先的競爭優勢則將逐漸削弱,市場將再度淪於毛三到四的價格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