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碳排大戶標籤 中鋼減碳三字訣:節、創、儲
全球減碳呼聲高漲,鋼鐵、石化業等「碳排大戶」首當其衝,以台灣廠商來說,中鋼的一舉一動備受矚目。為了不辜負自身以及各界對中鋼的期望,中鋼展開「節能、創能、儲能」的全方位布局。 在節能方面,中鋼與中油在2021年共同規劃「鋼化聯產」策略,攜手致力於研發減碳技術,且先導產線已在日前首度曝光,目標2022年9月完工試量產,將純化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直送化工廠產製化學品,讓減碳成為一門
強強攜手 三地能源高雄首座AFC智慧儲能案場啟用
將綠能布局視為今後轉型三大方向之一的三地集團,先前透過旗下北基國際投資設立三地能源品牌,展開跨足綠能光電、電動車充電、能源儲備、綠電銷售等市場布局。由三地能源投資建置的高雄第一座AFC智慧儲能系統,27日正式啟用。同時,三地能源預估將建置5座AFC智慧儲能系統,協助增加台電電網供電韌性。 據了解,三地能源積極布局進軍包括太陽能光電、電動車充電、儲能及綠電銷售等新能源市場,這次
全台最低碳EV充電站挾「三個第一」 台泥再擴綠金事業版圖
台泥集團旗下台泥儲能27日啟用位於台北大直美麗華商圈的NHOA.TCC樂群新世代電動車(EV)充電站。該充電站有三大指標:第一,為六都中首個結合太陽能光電、搭配儲能系統的直流轉直流(DC/DC)充電站,同時為全台最低碳EV充電站;第二,啟動全台第一個可事先透過Line預約充電的服務;第三,是台系第一個適用政府電動車專屬費率的充電站。 台灣EV市場高速成長,據統計,累計至202
茂迪取得全台首張N型大模組VPC證書
太陽能廠茂迪27日表示,取得台灣首張次世代N型大模組標檢局證書(VPC)。茂迪表示,模組佔整個電站成本約20~25%,為發電核心。為整個太陽能系統投資報酬率的首要因素。 茂迪次世代N型技術將讓高溫多雨且地窄人稠的台灣在綠能發展上更具爆發力,其轉換效率從市場平均約20.3%拉升到22%,節省土地面積超過8%,亦讓整個電站建置成本下降超過4%。除讓綠能發電成本下降外,也將提高土地
能源產業典範轉移 Solar as a Service以能源數據為依歸
熱浪侵襲英國,Google與甲骨文資料中心傳出冷卻系統故障,美國超過1億人收到「超高溫警告」、南韓恐怕在7月的第四週發布8年來首見的能源緊急狀態令,而台灣則進入「類熱浪」時期。 雖然台灣已經確立2050淨零碳排路徑,但實際上不論是民間或是企業,仍然瀰漫一股不安定氣氛。如台灣再生能源發電量大幅落後、企業自建電廠門檻及維運成本過高、綠電交易機制未臻完善等。而在台灣,中小企業貢獻5
電力交易商機夯 新捷能加入能源服務戰場
看準能源轉型之下的電力共享經濟,新創公司新捷能資訊以能源數據為核心建立雲端輔助服務平台,日前正式投入營運,將瞄準在台灣電力輔助市場中,提供全方位的能源轉型服務。目前已搶下逾四成的市佔率,吸引包括翰可國際、中華電信、泓德等業者與之合作。 淨零碳排成為各行各業顯學,當中能源轉型更被視為當務之急,不過由於台灣是孤島,幾乎沒有外援,獨立電網對台灣來說也是一大隱憂,因此即便再生能源發展
企業跟風喊淨零 小心把自己逼太緊
全球大至國家、小至企業或家庭,如今無不追求節能減碳,甚至淨零等目標,但在「理想」之前,還是有些無法避免的挑戰需要克服。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承諾在2035年,美國發電廠達成無碳發電,用風力或太陽能取代煤發電廠,並在2050年進一步禁止交通、暖氣等方面使用石化燃料,成為100%採用綠色能源的經濟體。歐盟(EU)則目標在2050年實現氣候中和、溫室氣體排放量為零的經
打造新能源超商 台泥助小7導入環保不斷電系統
統一超商(7-Eleven)亞洲第1萬家門市—亞萬店於12日在台南市安平區開幕,台泥協助統一超亞萬店打造「新能源超商」。 這次建構的新能源模式,結合了台泥近年投入的綠能、儲能、電池與水泥本業的綠色建材,能穩定供電兼顧減碳。7-11亞萬店不僅是全台首創導入綠電加儲能做為不斷電系統(UPS)的超商,同時也是全台第一個建置DC/DC新世代充電站的超商,針對充電樁而言,據了解供應商為
台灣減碳以大帶小 能源供給議題受關注
「淨零減碳」近年在台灣產業界成為人人都在喊的口號,但是一直缺乏「領頭」,日前「產業碳中和聯盟」的成立,便是為了響應政府「以大帶小」策略。但是對於減碳的美好願景,工總理事長苗豐強也點出數點問題。 苗豐強表示,全球暖化跡象日益嚴重,台灣面對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CBAM、碳稅等趨勢,業界已經開始加速減碳工作。 在民間,不論是淨零行動或倡議、單位都愈來愈多,
省下一半時間 中小企業綠電採購平台上路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數據顯示,儘管有許多大環境因素擾動,2021年再生能源新增產能年增率達到6%,當時已然創下新紀錄,而隨著戰爭等因素增加,預期這項紀錄將在2022年打破。 但再生能源價格居高不下,IEA表示,在過去一年中,用於太陽能的多晶矽成本有顯著成長,鋼價、銅價也持續走高,總體而言,各類型的再生能源原材料成本都有15~25%的漲幅。 台灣非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