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SLIM」登月小兵計畫 IT大廠偕玩具製造商齊作戰
針對美國帶頭重新登陸月球的阿提米絲計畫(Artemis Program),日本已陸續推出相關的作業機器人與登月車,能在月球上載人運貨,在月球表面進行科學觀測與採樣,以及當基地台即時連線傳訊,2022年又有最新計畫SLIM(Smart Lander for Investigating Moon)完成定義,進入測試階段。 由日本宇宙航空開發研究機構(JAXA)提出的SLIM計畫,
Zuckerberg展示Project Cambria 較勁Google意味濃
日前便有消息傳出,Meta創辦人暨執行長Mark Zuckerberg將透露更多新一代虛擬實境(VR)裝置Project Cambria細節,最快2022年內正式發布,其也上傳一段配戴著打上馬賽克的頭戴式裝置影片,展示一系列VR以及擴增實境(AR)功能。 [video=www.youtube.com/watch?v=BKUU8M6LujU]
新全局快門感測器可強化駕駛監測系統效能表現
歐美交通機關分析95%的道路交通事故肇因於人為疏失,必須倚賴法規與科技輔助,駕駛監測系統(DMS)能持續追蹤駕駛人的頭部移動,辨識睏倦或分神的徵象並透過車載系統發出警示,以保障乘客與其他用路人安全。 根據Electronics360報導,意法半導導(STMicroelectronics)新推出的VB56G4A全局快門(Global shutter)感測器,基於自製的先進3D堆
科幻片中的理想AR眼鏡 Meta科學長:既有運算架構尚難實現
Meta Reality Labs科學長Michael Abrash月前發表演講時不諱言,要實現科幻電影中擴增實境(AR)眼鏡的概念產品,現有運算架構必須要有較大幅度的進展。 圖說:Meta Reality Labs科學長Michael Abrash表
Voi 電動滑板車安裝IoT模組改善行車與停放問題
瑞典共享電動滑板車(e-Scooter)微移動(Micromobility)服務營運商Voi Technology在歐洲首度全面部署電腦視覺技術,在挪威首都奧斯陸營運的電動滑板車將安裝微移動技術開發商Drover AI的PathPilot物聯網(IoT)模組,改善電動滑板車的行車與停放問題以強化安全性與法遵。 根據TrafficTechnologyToday與報導,2021年
Motion Gestures借力AI 提升以鏡頭為基礎手勢辨識科技
動動大拇指就能打開車門,在機場不必碰觸自助報到機就能完成手續,這些都不再只是電影情節,而是現代科技可以實現的事。加拿大新創公司Motion Gestures將鏡頭為基礎的手勢辨識科技帶到不同產業,革新現代社會中的使用經驗。 Motion Gestures於2017年由Kashif Kahn和Arash Abghari成立,利用人工智慧(AI)和機器學習(ML)替鏡頭為基礎的手
HaiLa超低功率射頻技術 實現無電池Wi-Fi物聯網通訊
我們生活在一個擁有無處不在的感測器和連接設備的互聯世界中,這些設備通常由電池供電,這使得在為物聯網(IoT)設備選擇合適的無線通訊技術時,功耗成為首要關注點。 總部位於加拿大的HaiLa Technologies是一家超低功耗射頻技術的解決方案供應商,其創辦人兼資訊長Charlotte Savage回憶她在一家為外科醫生創建無線植入式壓力感測器的醫療技術公司的經歷。
高通推RB6機器人平台與RB5 AMR參考設計
高通(Qualcomm)推出機器人RB6平台(Robotics RB6 Platform)與RB5自主移動機器人參考設計(AMR Reference Design),內建先進人工智慧(AI)與5G功能,提供可規模化、安全、能源效率高、完全整合的解決方案,為產品量產上市所不可或缺。 根據The Robot Report報導,機器人RB6平台可協助開發者快速創建智慧機器人,能讓機
加新創CleanSlate UV研發醫院級UV-C消毒機
近來因為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更加重視手部衛生的重要性。然而,儘管衛生官員們耳提面命地提醒民眾落實手部衛生,許多人卻忽略了手機及其他行動裝置所含的細菌可能超乎想像。科學證明,一般手機螢幕要比公共廁所的門把髒18倍。 而這塊領域正是位於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的智慧生物安全新創公司CleanSlate UV能提供協助的。CleanSlate UV主要研發並生產醫
工廠自動化變化多 機械安全走向All-in-One
智慧製造浪潮來襲,工廠自動化需求提高,不僅對相關自動化產品和方案的需求成長,對機械安全的要求也愈來愈高。如何通過機器和設備自動化,確保人、機器和環境的安全,不只製造商本身相當關注,包括供應鏈也受到嚴謹規範。 台灣皮爾磁資深服務暨產品技術經理王紹維舉例,像是因應近年新能源車加速發展,產業積極擴產,目前觀察到包括Tesla在內的各家車廠,不只以身作則要求廠內所有使用的製程設備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