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安病毒零容忍 IBM如何幫助企業更快從惡意攻擊復原?
「受到疫情影響,我們現在愈來愈傾向與(新冠)病毒共存,但在電腦世界裡是沒有辦法與病毒共存的。」台灣 IBM科技事業部副總經理陳孝綸半開玩笑說,IBM日前發表下一代快閃儲存產品,協助客戶應對日益嚴峻的網路安全威脅,IBM FlashSystem Cyber Vault幫助企業更快速檢測勒索病毒和其他網路攻擊,並迅速回復正常企業營運。 陳孝綸表示,現在攻擊手法快速,企業需要更即時
碳淨零學院課程開跑 企業積極培養綠色轉型人才
台灣碳淨零學院經過二個月甄選,20位來自半導體、製造業、律師、會計師事務所的企業學員齊聚一堂,正式開始為期18個周末的碳淨零永續工程師學程。台灣碳淨零學院結合產官學共90名頂尖學者專家,推出長達216個小時的學程,目的是在2030年前培育出2,000名熟悉環境科技、財務分析、及跨國資源整合能力的碳淨零工程師,協助企業完成碳淨零路徑圖。 台灣碳淨零學院創辦人呂原一表示,碳淨零工
導入XaaS 2.0經營新思維 因應供應鏈碳管理趨勢
「供應鏈脫碳」是企業達成淨零排放目標的重要關鍵。台灣一向以出口導向為主,面對國際的減碳趨勢,透過中心廠對供應鏈碳管理上的積極作為,企業是否有效鑑別供應鏈上的ESG風險並提前因應管理,將直接衝擊企業自身營運績效。勤業眾信風險管理公司副總經理李介文建議,企業應轉換為「XaaS 2.0」 ,即「 Everything as a Sustainability Service」新思維,來推動自身乃至於供應鏈
資安技能值落差逾6成組織破財 Fortinet提解方
網路資安品牌Fortinet近日發表《2022資安能力落差報告》,指出資安能力差距將帶給組織多重挑戰,包括資料和資金損失等,因此降低資安能力落差已成為企業管理層及極為關注的優先事項。同時,Fortinet建議企業可透過培訓和認證課程來教育員工,以降低資安技能差距。 Fortinet報告亦揭露資安能力落差所導致的多重風險,全球更有超過6成(64%)組織曾因此而遭遇營收損失或罰款
資安攻擊事件年增率50% AWS:強化雲地混合安全部署
資料宛如新石油,也成為近年來駭客最主要的獲利方式。其中,資安勒索事件在雲地混合的複雜環境中尤為明顯。根據全球網路安全方案領導業者趨勢科技(Trend Micro)台灣資安事故調查團隊(Incident Response)近十年統計顯示,台灣資安勒索攻擊事件自2016年起不斷增加,2021年上半的年增率就達到50%。日前,亞馬遜(Amazon)AWS舉辦資安說明會,提出混合雲資安建議,並強調企業需要
SAS雲端營收大成長 攜手微軟助企業投資報酬達204%
受到疫情影響,數位科技與雲端服務成為減少經濟衝擊與疾病蔓延的最佳解決方案,AI與數據分析公司SAS公布2021年雲端業務,顯示雲端成長動能持續增強,SAS全球雲端營收在2021年大幅成長19%。近日SAS也宣布,強化布局強大的雲端分析平台與雲端優先(cloud-first)產業解決方案,以降低客戶的數位轉型門檻。 SAS執行副總裁暨技術長哈里斯(Bryan Harris)表示
資料中心趨勢預測 首重可持續性發展
面對缺料導致晶片供應問題,專業認證機構Uptime Institute總監林家恒指出,將進一步促成IDC產業標準化和規模化。面對新資料中心的容量需求不斷增加,將推動供應鏈協作,增強聯合工程和標準化,提高IT機架負載,而小型資料中心營運商若還未跟上工業化、標準化,恐在這時期更落後於人。 面對減碳浪潮,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成為世界各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共同目標。然Uptime In
企業淨零路徑規劃 碳盤查設計應放眼全球經營思維
國發會在3月底公布「2050台灣淨零碳排放路徑圖」,不只國家減碳需要路徑圖,企業也必須掌握自己的減碳路徑與短中長期目標藍圖,進一步實踐企業永續治理ESG,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秘書長莫冬立提醒,切莫以拿標章、認證作為企業實現ESG的標準,這對企業長期發展相當危險。 面對法規以及國際品牌商逐步要求供應商減碳,許多企業面臨的第一道考題正是「碳盤查」,台灣數位企業總會理事長陳來助曾指出,
淨零路徑需要行業轉型 電子業可扮演更有價值的角色
面對全球淨零趨勢,產業界與環團引頸期盼,國發會在三月三十日公布了「台灣2050淨零碳排路徑」,外界雖肯定政府跨出第一步,促使各個部會動起來,但許多路徑不夠具體也招致批評,包括階段目標過於保守、策略過於模糊。中華民國企業永續協會秘書長莫冬立就表示,從路徑圖的方向性來看還欠缺整合性架構,從國家淨零轉型路徑到企業轉型計畫,他認為中間還需要建立起各行業的轉型橋樑。 曾參與過幾次政府討
人工智慧當道 跨域與應用能力是AI高階人才關鍵
各行各業都面對著人工智慧(AI)當道的趨勢,這條康莊大道上常聽「AI產業化,產業AI化」這句話,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AIF)執行長溫怡玲表示,隨著越多企業將AI導入各種解決方案的過程中,經常面臨缺乏人才的挑戰。究竟何謂AI人才?又該如何培育AI人才?中央大學資工系教授蔡宗翰認為,具備領域(Domain)專業知識、並能結合資工基礎的跨域人才,會是未來高階AI人才的趨勢。 蔡宗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