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與資訊科技醫療照護應用 已成業界新典範
陳明陽/綜合外電 運用大數據與人工智慧(AI)預測COVID-19(新冠肺炎)等傳染性疾病爆發風險至為關鍵,對話式AI有助自動化病患接觸與支持、減少照護落差、降低營運成本、減輕員工負荷,基於IT的居家診斷測試有助於在家獲得所需醫療服務與診斷檢測,AI與IT在醫療照護的應用已成為業界新典範。 根據Healthcare Finance News報導,Orbi
穿梭狹窄通道執行任務 微型無人機偵測瓦斯外洩
陳明陽/綜合外電 由巴塞隆納大學(University of Barcelona)、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荷蘭台夫特理工大學(TU Delft)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團隊,運用微型無人機群並開發生物演算法Sniffy Bug進行導航,提供更安全的方式由無人機群自主運作進入建築物內偵測瓦斯外洩。 根據Design News報導,研究
結合衛生系統和AI 美國醫院如何提前6週預測疫情?
陳研旻/綜合外電 在BMJ Open發表的一項研究中, 美國連鎖醫院Kaiser Permanente提出了一種方法,可以提前6週預測COVID-19(新冠肺炎)的增加。 目前COVID-19的增加對醫院影響非常大,該研究的主要作者Vincent Liu博士表示,透過Kaiser Permanente在北加州的電子健康紀錄數據,團隊將十個指標歸零並且結
東南亞企業數位轉型 當地員工:腳步落後
陳宜君/綜合外電 調查發現,東南亞近半數製造業和供應鏈從業人員認為,其所任職企業的數位轉型腳步落後於產業平均水準。 據ACN Newswire報導,亞洲物聯網商業平台(AIBP)和美國商業軟體服務商甲骨文(Oracle)在2021年3~4月,針對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越南和新加坡193名任職於跨國製造業公司和供應鏈的人員進行調查,結果有46.6%
分級醫療最佳助攻 思科台灣總經理:遠距醫療
蔡騰輝/台北 隨著COVID-19(新冠肺炎)疫苗陸續抵台,疫情陸續獲得控制,但其實許多遠距會議、在家工作、線上視訊診療的模式與操作,都已陸續深植民眾心中。不過,以現況觀之,台灣發展遠距醫療,仍有不少技術性與習慣性的問題須由數位醫療生態成員共同推進。 醫療服務創新 需要專業人員與民眾合作
疫苗接種登記數位化 澳洲經驗看這裡
陳研旻/綜合外電 澳洲免疫研究監測中心發表一份報告指出,大多數在澳洲的藥師目前都已經以電子登記記錄疫苗接種狀況。 根據HealthcareITNews指出,這項澳洲免疫研究監測中心發表的研究是於2020年6~7月進行,澳洲針對正在協助接種疫苗的243家藥局統計調查。有71%實驗者是透過藥局的應用程式(App)自動上傳接種疫苗數據到澳洲免疫研究中心,41%
檢測與口罩國家隊下一步 生醫新創如何開拓新藍海?
蔡騰輝/台中 全球科技發展快,疫情每日都有不同進展,生技醫療新創也快速開發能夠協助社會抵抗疫情的科技。秀傳醫療社團法人秀傳紀念醫院名譽院長李佩淵表示,破壞式創新代表跳脫框架,不斷檢視臨床需求,即有機會能開發不斷創新且滿足醫療需求的方案。 COVID-19 流感化 全球步入全
金馬澎先試辦!疫苗施打意願登記與預約四步驟
蔡騰輝/台北 疫苗陸續到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符合資格的民眾,接下來透過疫苗施打意願登記與預約四步驟,即可在疫苗足夠的情況下,都能依序施打疫苗。目前系統會先在7月6日至7日之間,於金門、馬祖、澎湖為期兩天試辦。 線上與實體疫苗施打預約 開放第九第十類優先 接
未來已來!COVID19造就新數位醫療趨勢
蔡騰輝/台北 近期英國Alpha和印度Delta等變異病毒讓全球民眾惴惴不安。隨著疫苗陸續到貨,加上台灣防疫成效漸顯,行動健康與數位醫療的發展也朝向遠距、檢測、公共衛生等趨勢發展。 醫療數位工具多 巧思更重要 醫療產業透過數位工具,協助工作更有效率的題目極多,像是從
10年建立3大產品線 安盛生科利用智慧手機測COVID-19
蔡騰輝/台北 2012年成立,到2021年藉由手機就可以檢測COVID-19(新冠肺炎),安盛生科(iXensor)走過10個年頭,總經理暨共同創辦人陳彥宇表示,目前從傳染病、慢性病、婦女健康等3大產品線,全力協助建立台灣與美國等地數位健康應用生態。 各國疫情發展時程不一 但都需要檢測COVID-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