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太陽能、電池商機 南韓Twim美國設據點
南韓人工智慧(AI)檢測設備業者Twim正在美國設點第二據點,以積極態度爭取當地太陽能與二次電池客戶,最快2022年7月就能完成公司登記,發展喬治亞州、德州、肯塔基州等地業務。Twim利用AI與機器視覺技術發展智慧工廠解決方案,自動檢測工廠不良品,客戶涵蓋半導體、顯示器、二次電池、飲料與食品產業。 據韓媒The Elec報導,Twim正在美國喬治亞州進行公司設立登記程序,作為
亞太電信5G垂直場域應用邁大步
5G垂直場域應用持續擴大,亞太電信14日宣布,將與交通部、台灣港務公司等攜手,推動「運用先進5G通訊與多元低軌衛星打造智慧安全永續港灣」計畫,藉此打造效率、安全、永續的智慧港灣。此計畫開始執行後,將以離岸風電重鎮台中港作為試驗場域。 全球對ESG議題的關注度持續提升,也讓如何結合5G、數位等科技推動港口智慧化,成為各國海港發展的重要趨勢。台中港為國際商港之一,也是全台最大離岸
高雄港轉型 智慧數位科技助百年商港華麗蛻變
台灣位於亞洲航運樞紐,港口為貿易經商重要媒介。隨著產業發展與國際貿易興盛,往來台灣各大港口的船隻與日俱增。但也因為科技日新月異發展,以及需求的轉變,已經啟用超過百年的商港,也不得不邁入轉型。 台灣港務公司高雄分公司總經理王錦榮表示,過去民眾對於港口的概念大多是「港務局」,而當時台灣以基隆、台中、高雄、花蓮等四大港務局為主。民國101年實施「政企分離」,上述四大港務局合併為「台
打造智慧校園 遠傳攜手東華大學
遠傳5G專網在智慧校園領域的應用推展再下一城。遠傳12日與國立東華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延續過往打造智慧校園的合作基礎,在校園內導入5G專網,共同發展5G校園智慧應用,同時透過產學合作共同協助人才培育。 遠傳總經理井琪表示,在智慧校園的垂直場域建構方面,遠傳過去即以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技術,協助東華大學建構數位轉型基礎架構,包括導入第一座校園AI緊急救助站建置、建置
開發海洋電池系統 Fleetzero將推換電式電動貨船
Fleetzero致力於船運電氣化,正在找尋第一艘適合改裝成電動推進的現有船隻,將採用自家設計的貨櫃形狀龐大電池取代柴油引擎或發電機來提供動力,電池本身可以跟一般貨櫃一樣在港口裝卸、充電,可望支援部分最長途與最熱門的太平洋貨運航線。 根據TechCrunch報導,Fleetzero的終極目標是打造由自有全電動船組成的船隊跟全球船運公司競爭,Fleetzero的電池技術最終可望
IoT新創優納比購併Sigfox 開啟營運新紀元
物聯網(IoT)解決方案供應商優納比(UnaBiz)歷經數個月的艱苦競標歷程,終於在4月由法國法院裁決正式成為Sigfox的所有權人,並將Sigfox的所有資產、客戶與營運商納入其在法國註冊成立的子公司UnaBiz SAS和UnaBiz Networks SAS,成功確保該技術的使用權與經營權,不但讓既有客戶安心,也樹立事業營運的新里程碑,接手管理全球73國營運代理商。 優納
東立物流形塑智慧台北港 提升汽車港區物流效率
2018年中美掀起貿易戰、2020年COVID-19(新冠肺炎)新冠病毒衝擊各國、2022年俄烏戰爭開打,這些過去難以預料的變數,不僅導致全球供應鏈重整,也連帶影響物流體系。東立物流副總經理戴東泰指出,近幾年智慧化浪潮席捲各大產業,多數物流業者也開始透過先進科技提升作業效率,國際貿易競爭、疫情、戰爭則進一步加速產業的轉型進程,東立物流正在興建的「台北港智慧車輛產業園區」,就以科技力量與全新營運思維
衛星影像與AI可助因應重大氣候變遷
即將部署至軌道的人造衛星數量破紀錄、人造衛星影像品質與深度學習技術日益精進,可用於規模化解決增加作物收成、終結貧窮與飢餓、保護環境等重大問題,以因應日益嚴重的氣候變遷,不過相關作為仍受政府官僚主義、缺乏政治決心或資源等障礙掣肘。 根據WIRED報導,人造衛星影像與機器學習可助非洲找出未開墾耕地,以減少進口食物倚賴與轉型世界糧倉,但須輔以建立專業人才庫與政府政策支持;也能辨識鹽
水下地圖製作自主機器人展現應用潛力
美國史蒂文斯理工學院(Steve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研究團隊成功完成首次實地水下測試,運用客製化的人工智慧(AI)自主機器人(Autonomous robot)與自行開發的演算法,同時間即時製作水下環境地圖、追蹤本身所在位置、規劃安全路線。 根據The Robot Report報導,自主機器人在水下環境作業特別具挑戰性,周遭事物經常變化與移動
全球塞港大亂鬥 海運產業危機如何變轉機?
疫情改變了世界的日常,擾亂全球秩序,其引發的供應鏈動盪更使全球飽受煎熬,直到今日,港口壅塞現象仍未緩解。運輸是一種衍生的經濟行為,尤其全球貿易近九成仰賴海運,與國際經濟息息相關,也因此塞港,塞的不只是港,更堵住全球貿易往來的腳步,大傷產業鏈的運轉。 塞港問題究竟何時解?台灣港務公司董事長李賢義保守看待,認為2022年恐怕不會好轉。但事實上,塞港問題,是多重問題所引發的骨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