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號召17所學研合作 加速機械領域零碳人才養成
因應全球產業發展淨零碳排趨勢及機械產業轉型升級挑戰,工研院日前宣布號召台灣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虎尾科技大學等17所大專院校,積極布局跨領域整合及人才培育。合作範疇包括智動化技術、電動載具技術、低碳製造技術及負碳、碳捕捉、循環技術等具前瞻性的製造業淨零碳排技術。 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所長饒達仁,全球力行減碳,但目前有六成耗能來自工業,可謂站在減碳第一線,而如此龐
高科技產業橫刀奪愛 傳統產業嘆人才難尋
產業面臨人才荒,從科技業到傳統產業無一倖免,其中因電動車、AI等新興領域的高速發展凸顯半導體的重要性,半導體產業更是搶人才跑第一線,然有龐大人才需求的,不只科技業,傳產人才需求近3年也大幅成長超過7成,且在智慧製造趨勢下,這些傳產甚至還要跟科技業搶同一種人才,在這場全台搶人大戰中,傳統產業興嘆,不只人才難尋,現在恐怕連有錢也請不到人了。 機械業不只搶不到人 還
綠能為EV生態系中關鍵一環 綠領人才需求強勁
根據經濟部能源局2020年統計資料顯示,目前火力發電仍佔台灣發電來源比重高達82%,其次則是核能的11%、再生能源的5%及抽蓄水力的1%。因此,火力仍是台灣最主要電力來源。未來當電動車(EV)普及,台灣是否面臨更嚴重的缺電情形? 產業人士指出,每個產業皆需能源管理,否則停電的頻率將會不斷提高。2021年到今年,發生了數次大停電,更是凸顯儲能的重要性,台泥董事長張安平表示,台灣
半導體人才匱乏 南台灣補缺口也育EV
半導體已經成為台灣經濟、產業甚至是外交上的「護國神山」,而近年來電動車、元宇宙、AI等新興領域的發展,更加凸顯半導體的重要性,加上世界各大半導體廠都在積極擴產,使得人才缺口愈來愈大,成為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隱憂。 半導體人才匱乏有多嚴重?根據統計,2021年台灣整體半導體人才需求約近3萬人,但實際相關科系的畢業生僅1.2萬人,供需失衡嚴重,讓業界大老不得不出面喊話,聯發科董事長蔡
產學合作是解方? 二輪、四輪電動車需求人才大不同
跨領域人才培育、大專院校與技職課程的轉型、產學接軌等議題,隨著近年純電動車(EV)市場興起、大型企業面對高附加價值人才的需求漸殷,激起一波「搶人才」風潮。 針對EV人才需求崛起,目前任台灣電動綠能協會秘書長、同時也是中興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副教授的賴慶明表示,過去長時間以來,台灣電動車人才養成仰賴4大機構,分別為工研院(ITRI)機械、資工、綠能等所,車輛研究測試中心(ARTC)
立足車掛載具專利技術 昆富工業推動生產模式數位轉型
從2000年起,昆富工業(King Roof)便開始熱情贊助國際自由車環台公路大賽(Tour de Taiwan),年年贊助未曾間斷。對此昆富工業董事長張秀瑞強調,本著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信念,昆富期望以體育作為外交的延伸,讓全世界的人都可以看到Tour de Taiwan上山下海的實況場景,也藉此看見台灣之美。 昆富實踐社會責任的積極作為,並不僅止於上述的贊助,除長年為
疫情下電動自行車快速成長 巨大、美利達樂觀看待
經濟部次長林全能表示,2021年台灣自行車及零件總出口值約51.47億美元,與2021年同一時期相比,漲幅達35~40%,眾多自行車廠提前布局電動自行車(E-bike)關鍵技術與開拓創新應用。 巨大機械執行長劉湧昌即表示,接下來的布局會透過物聯網(IoT)輔助,把「人、車、電騎網」構成自行車生態系,同時也不排斥異業合作,但這最困難的是面對終端消費者,預計5年後會將此生態系成真
2022機車行轉型關鍵年 各大車廠急解維修人才荒
2022年1~2月全台電動機車掛牌數達7,308輛,較2021年同期成倍數成長,成長率上看132.2%;反之,燃油機車銷售數字則自2021年3月以來逐月下降,2022年1~2月領牌數較2021年同期減少10.4%,顯示消費者購車方向明顯轉向,未來燃油機車銷售數字「只降不增」的情勢也預計將持續。 回顧2022年1~2月PBGN聯盟各品牌電動機車銷售實績,由Gogoro售出5,6
北基國際結合集團資源,鋪陳發電、售電、充電與儲能完整佈局
創始於1988年的北基國際,多年來以經營加油站業務為主;截至2022年2月,在全台灣一共設置62座加油站。2014年,北基加入三地集團;三地集團從土地開發起家,近年除取得北基經營權外,事業版圖不僅擴及建設營造、客運運輸、觀光育樂,也納入頗負盛名的國民休閒食品廠乖乖。 三地集團的豐富資源,給予北基莫大養分,使其得以在油品利潤微利化趨勢下,從綠能光電開啟另一扇機會之窗,自2020
清大與石化業者合作 廢料變黃金
清華大學2014年開始與長春集團合作執行前瞻技術產學合作計畫(又稱產學大聯盟計畫),投入新世代綠色化工材料及智慧製程。科技部指出,這項產學合作把捕獲的二氧化碳進行純化,可用於生產乾冰與電子級CO2。台灣一年的電子級CO2需求量約3萬至5萬噸,而這項技術能有效擴大減碳效益。 科技部指出,台灣是工業高度發展的國家,降低碳排量是產業所面臨到的迫切任務。尤其是石化產業,應該從促進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