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企業加碼數位轉型 供應鏈優化與客戶體驗為重點
IDC指出,在疫情略微放緩之後,2022年將看到更積極的數位轉型科技投資成長。IDC預測,2022年全球用於商業實踐、產品和組織的數位轉型(DX)的科技投資支出將達到1.8兆美元,比2021年成長17.6%,且在2022至2026年預測都會保持這種成長速度,5年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預估為16.6%。 特別是隨著企業加速追求數位優先策略,這些投資正大幅導向內部營運和外部直
淨零政策接力出爐 企業跟上腳步了嗎?
目前全球已有超過130個國家公開宣示達成淨零排放目標的期程及相關政策,而台灣則是千呼萬喚始出來,先是金管會打頭陣在三月公布「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要求全體上市櫃公司需在2027年完成碳盤查,緊接著國發會也公布「2050淨零碳排路徑」規劃,以五大路徑、四大策略等提出階段性目標。縱使外界反應有許多路徑不夠具體,或是策略過於模糊,但台灣總歸是踏出了淨零目標的第一步,而這也代表接下來企業得在更明確的
不確定的變動時代 台灣產業永續發展之道
當前全球處在充滿不確定的變動時代,中美對抗、疫情肆虐、氣候變遷、地緣衝突等,時局變化速度之快,令人難以招架,對企業來說,如何建立韌性,以隨時抵抗衝擊彈性布局,也被視為重中之重。 DIGITIMES與大肚山產業創新基金會共同舉辦第三屆「大肚山產業跨域創新高峰論壇」,此次主題特別聚焦「永續」,除探討企業在變動時代下的永續經營,也因應全球邁向淨零時代,企業除了要運用數位科技達到產業
以數據為中心 MaaS與EaaS帶動產業數位轉型
數據為王的時代,任何產業結合數據,就像是擴大無窮無盡的事業版圖,例如和泰汽車發展移動及服務(Mobility as a service;MaaS),意圖將所有關係企業資料庫合而為一,以一個平台管理所有集團下的顧客所帶來的數據資料,從賣車業務發展出旅遊事業,把汽車產業轉型成移動服務。 不僅如此,近年許多台廠、新創靠著能源產業轉型,電力在能源佔比也不斷提高之下,加上人工智慧已成現
產學合作是解方? 二輪、四輪電動車需求人才大不同
跨領域人才培育、大專院校與技職課程的轉型、產學接軌等議題,隨著近年純電動車(EV)市場興起、大型企業面對高附加價值人才的需求漸殷,激起一波「搶人才」風潮。 針對EV人才需求崛起,目前任台灣電動綠能協會秘書長、同時也是中興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副教授的賴慶明表示,過去長時間以來,台灣電動車人才養成仰賴4大機構,分別為工研院(ITRI)機械、資工、綠能等所,車輛研究測試中心(ARTC)
闊別兩年重登場 智慧城市展聚焦低碳、能源與韌性轉型
2022智慧城市展於22日率先於台北開展,而高雄場則緊接於24日登場,經濟部長王美花、台北市長柯文哲、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桃園市長鄭文燦、國發會主委龔明鑫等皆出席22日開幕儀式。 闊別兩年,智慧城市展終於以實體形式登場,展會採線上線下同步開展,尤其今(2022)年採北高雙主場,一舉擴大展會規模,預期參觀人數將比去年增加50%。往年智慧城市展一向由台北市政府主導辦理,但台北市長柯
台灣永續峰會睽違3年登場 恰逢大停電能源轉型成焦點
據聯合國統計,全球55%人口聚集於都會城市,城市的高速發展雖帶來繁榮,但也面臨各種挑戰,像是能源需求與交通量的增加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台灣西門子與德國在台協會、德國經濟辦事處及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昨(3)日共同舉辦台灣永續峰會,探討全球大趨勢下刻不容緩的城市轉型與升級議題。 台灣永續峰會連續十年舉辦,持續關注城市永續發展議題,今(2022)年除邀請到德國模範智慧城市達姆施塔
IBM三管齊下 盼攜手夥伴助產業轉型
IBM自2021年11月正式分拆基礎架構管理服務(Infrastructure Service;IS)業務成獨立上市公司勤達睿(Kyndryl)後,IBM集中資源專注發展混合雲、人工智慧(AI)與轉型諮詢等業務。台灣IBM於3日舉辦新春簡報會,台灣IBM總經理高璐華指出,2022年將持續運用既有技術能力與顧問專長,攜手合作夥伴,協助更多產業業者實現數位轉型。 高璐華提到,20
電動車零件加工複雜化 國產高階工具機技術急起直追
五軸加工最重要的優勢在於可透過複合加工,將複雜的工件一次加工完成,使加工效率與加工精度提高,工具機業者看好其將是未來邁向工業4.0必備的加工設備。特別是因應電動車零組件加工型態將愈來愈複雜,連帶使工具機加工等級,不論從精度或速度都要跟著提升,在此情況下,工具機業者直言,台灣工具機業者未來應擺脫發展同質性高的泛用機種,朝向複合、五軸工具機的方向發展。 五軸加工從原有三軸加工發展
搶食智慧醫療大餅 業者拓荒也創新
全球人口持續向高齡化方向發展,再加上近年疫情影響,都促成了醫療產業朝向智慧化方向發展的動力。面對全球智慧醫療市場持續成長,台灣資通訊業者也期望從中獲得一席之地。 但是,業者們期望的不僅是單純從事醫療終端電子產品或相關硬體平台的供應,更希望藉助智慧化的過程,將產品以解決方案的形式導入。另外,新興的東南亞市場,也成了業者們在歐美之外,優先布局的新區域。 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