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投挹注500萬美元 助台灣大車隊55688蛻變超級App
2020年,當全世界都仍在觀望Covid-19可能為產業、市場帶來哪些衝擊時,Headline Asia合夥人黃立安便於社群媒體寫下「預期COVID-19將為我們的生活、工作、娛樂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行各業都將被這種病毒給顛覆。」 與此同時,Headline Asia的投資旅程並未停歇,黃立安認為,疫情將為該數位經濟產業帶來與其說是衝擊,不如說是新的契機。而其中,尤以交通、
「One ID」為移動服務新戰場? 數據運用成轉型關鍵
移動載具的服務化,以及移動服務的多元化,為近年相關企業主要的轉型方向,前者包括近期以iRent共享汽機車及Yoxi線上叫車等服務朝向會員整合之路邁進的和泰汽車,也包含透過整合會員系統,整合總部鏈結線下車行數據流,並提供更多元化移動服務需求車款的三陽工業。 而後者,則包含原先便以移動服務為主要商業模式的台灣大車隊,近年期以「多元化生活服務」為核心,將服務藍圖擴展至其他生活及消費
車用資安產學對接 企業應以「精準資安」為目標
有鑒於連網車的普及使得汽車資訊安全風險急遽上升,以及歐盟針對車用資安規範於2022年7月開始進入強制實行階段,讓各車廠及其供應鏈對資安議題的重視拉至最高點。 針對聯網化趨勢帶來的資安衝擊,長期研究資安議題的中山大學工學院院長、中華民國資訊安全學會理事長范俊逸提出「精準資安」概念,建議企業可從理論、技術、法規、環境、成本、管理及效能等七大面向來進行資安需求檢驗及後續解決方案擬定
汽車進入智慧化時代? AI於自駕、座艙中的應用
波士頓顧問公司(BCG)預測,2025年全球自動駕駛車(簡稱自駕車)市值將上探420億美元,而部分實踐自動化、智慧化車輛將佔整體車市的12.4%,而直至2035年止,預期該智慧化車輛市場規模將持續呈倍數成長,智慧化、自駕化在汽車產業將成為不可逆的發展趨勢。 欲討論人工智慧(AI)於車載方面應用,則不可不提及此三大方向:首先為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衍伸出的Level 5以
和泰線上商城「Hotai購」開台 開啟移動服務新里程
和泰會員生態圈在日前正式祭出線上商城「Hotai購」後正式啟航。自2021年10月起,和泰集集團整合全集團資源,一方面整合跨平台會員資料庫為「One ID」,另一方面基於會員資料的整合,推出和泰Pay、中信和泰聯名卡、和泰Points等數位新服務,提供全平台會員跨界刷卡購車、售後服務、消費、移動服務的全方位支援。 老牌創新、全公司上下齊心的數位轉型得來不易,除了「Top do
看準南科通勤補電潮 源點科技攜統一精工建超充站
電動車充電服務品牌源點科技28日發布與統一精工合作打造之超充站,正式於台南永康速邁樂加油站啟動營運。據悉,該超充站將作為源點與統一精工結盟起點,未來預計有更多合作站點釋出,目標結合具地利之便的速邁樂加油站點,提供電動車車主無痛轉換補電路程,建立更為便捷且密集的充電生活圈。 據統計,截至2022年3月底全台電動四輪車數已增長至1.8萬輛,且隨平價車品牌如起亞汽車(Kia)、豐田
拿下歐美共享平台訂單 正崴以「輕型二輪車」搶攻市場
台灣自1990年代起便享有「自行車王國」之稱號,直至2002年,共有11間主要自行車零件廠,包括台廠、外商及中國台商在內,成立台灣自行車產業聯盟(A-Team),並在當時工業局、中衛發展中心的協助下,導入豐田汽車(Toyota)自動化、即時生產(JIT)模式,促使台灣自行車產業朝向高值化方向發展,進一步打造如捷安特、美利達等國際知名品牌。 近年來,二輪車電動化及移動共享化趨勢
未來車聯網產業4大要件 智慧交通「地樁」先打好
汽車連網化發展、通訊技術的革新,帶動人、車、路三方資訊整合,車聯網(Internet of vehicles)成為未來智慧城市、智慧港區、智慧交通發展相當重要的基礎。對此,華電聯網董事長特助吳榮煌表示,過去長時間以來,產業多半將自駕發展的焦點鎖定於「車輛」本身,然而,要使Level 3以上自駕車得以上路,其背後更重要的是如何針對車輛、道路、路側及號誌設定符合國際認證的標準,同時,完善道路基礎設施,
奧義智慧聯手菱鏡共建車聯網資安生態系
近期持續深耕車用資安發展及解決方案的奧義智慧 (CyCraft) 日前公布,將與於資安領域具深厚技術背景的菱鏡(Trapa)策略合作,打造台灣車用資安研究團隊,以加深奧義於泛物聯網軟、硬體資安威脅偵測與防護的研究量能,同時,也期以串聯台灣新創動能、網羅資安領域相關技術及研究人才,建構更穩健的車聯網資安生態系。 奧義指出,未來將持續深化於電動車資安領域的研究,並串聯MIH聯盟,
產業創新重在氣長 微笑單車劉麗珠:接地氣為創新基石
企業以規模化、效率化作為贏在起跑點指標的時代已過,此次大肚山產業跨域創新高峰論壇以「高值創新」為題,談企業如何在數位轉型呼聲極大的此刻,踩穩自身本業腳步,同時跟上市場發展,成就具備高附加價值且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針對企業創新可能遇上的困難,台灣智庫執行長呂曜志表示,企業創新成功與否,其戰略因素佔其中重要性約7成。過於快速的創新應變,容易導致創新管理失當、收購失利,甚至連核心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