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追趕ESG潮流 碳議題成軟體業者市場先機
面對國際淨零碳排趨勢,ESG儼然成為一股供應鏈各家廠商不得不跟上的潮流,不過有別於高碳排的產業像是能源、製造或是運輸業,特別關注在節能減碳、低碳管理、綠電綠能等環節,資訊服務及軟體業者實現或切入ESG角度或是機會有何不同,勤業眾信風險管理副總陸孝立認為,碳議題是資訊服務業進攻、開拓市場的好機會。 面對這波ESG浪潮,企業在碳管理等議題的數位化需求增加勢在必行,資訊服務業者若能
產業低碳轉型 工業局輔導中小企業碳盤查能力
面對供應鏈產品碳中和,企業面臨減碳壓力,金管會宣布三月將公布「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要求資本額達新台幣百億元的上市櫃及鋼鐵、水泥業共163家公司,2023年起須在年報中揭露碳排。不過,有別於大型上市櫃公司有人力、財力,工業局盤點目前約有19萬家中小企業,因供應鏈客戶端要求或CBAM,亟需建立碳盤查及減碳能力。 為了協助企業因應國際淨零碳排趨勢、供應鏈產品碳中和、及歐盟碳
BCG: 全球淨零經濟4.5兆美元商機 台廠減碳可轉為競爭優勢
波士頓顧問公司(BCG) 2日在台北舉行的「供應鏈減碳大趨勢」記者會上表示,在歐盟2023年即將開徵碳稅,品牌商也要求供應鏈夥伴一起低碳轉型的情況下,運用人工智慧(AI)系統工具減碳為當務之急,而主要在產業鏈中上游的台灣廠商須積極因應,除了能提升本身營運效益、進取商機,更可避免被「淨零海嘯」淹沒。 BCG董事總經理暨全球合夥人陳美融強調,全球必須在2030年將碳排放減半,才有
愈早布局愈有競爭力 KPMG:ESG成企業估值指標
面對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各國喊出淨零排放目標並推動減碳相關立法,在法令、供應鏈、資本市場及產品競爭要求下,企業的減碳壓力日益增加,「ESG」一詞也在近年成為企業顯學。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KPMG Sustainability Consulting)副總經理王竣弘指出,淨零碳排是企業永續發展的關鍵轉捩點,其中來自金融資本市場的壓力最快也最迫切。 王竣弘舉例,當企業在向銀行借/
ESG人才不好找 企業尋找數位化減碳管理
根據安侯建業(KPMG)發布的《2022全球製造業展望》調查報告,受到COVID-19(新冠肺炎)、氣候變遷、地緣政治等因素,全球製造業高階主管、CEO比以往更關注「雙重轉型」目標:數位轉型與ESG議題。製造業是台灣經濟發展主力之一,不少企業也希望加速發展ESG,以因應迫在眉睫的減碳目標進程。 在COP26會議上,各國訂下2030年需達成碳排減半的階段性目標,原物料大廠像是化
ESG企業轉型綠能減碳 工廠靈活應用智慧電錶
受到疫情衝擊,製造業正加速數位轉型,邁向智慧工廠。在台灣,製造業高度依賴水、電、人力資源,其中ICT產業更是台灣最耗能的產業,2020年就用了556.68億度電,是工業部門中最大宗。面對全球淨零排放浪潮,如何透過物聯網技術結合感測、AI數據分析等智慧技術,為廠務、製程節能,成為企業不得不關注的趨勢。 根據2019~2020年《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台灣2020年總用電量2,
疫情展韌性,一路黑翻紅 工具機聯展登場大搶智慧製造商機
智慧機械是台灣推動產業升級轉型的重要基礎,台灣兩大工具機展首度攜手合作的「TIMTOS x TMTS 2022」工具機聯展於21日登場。今年展會聚焦「智慧製造」及「智慧關鍵零組件」兩大主題,展出包括工業4.0、智慧製造解決方案以及工具機完整產業供應鏈等,共有來自16國、950家廠商參展。 雖目前國際上仍受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反覆影響,運輸成本居高不下、原物料價格揚
雲端、AI、ESG三管齊下 采威1/13登錄興櫃
創立於2000年,以雲端平台、5G技術與人工智慧(AI)為核心業務的采威國際,於11日舉辦興櫃前法人說明會,並宣布將於13日正式登錄興櫃。采威國際董事長蕭哲君表示,未來采威發展將會以AI雲端服務與ESG為兩大重點,並持續深耕各種智慧場域與企業數位轉型相關應用與服務。 蕭哲君表示,疫情改變既有生活與工作模式,促使產業加速數位轉型,特別是台灣眾多的中小企業。然而,目前台灣多數中小
碳稅遊戲規則怎麼玩?除了碳稅 還有這些你沒想過的隱形成本
歐盟2023年起開徵碳關稅,雖然目前還未正式上路,後續也還有三年緩衝期,但可以肯定的是,碳有價時代已然來臨。專家預期,未來各國政府都會陸續推出自家版本的碳關稅,台灣也不例外。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是一以出口導向為主的國家,因此碳稅遊戲規則怎麼玩,企業心裡還是得先要有譜,包括將來碳稅具體該怎麼算?會衍生多少成本?不同於以往,除了產品既有成本外,未來企業也必須額外考量碳成本的計算。
避開碳風險 台達如何搶先一步制定內部碳定價?
低碳時代來臨,全球各國推動碳關稅將提升產業出口的碳成本負擔,成為企業的「碳風險」,而許多企業也早已意識到碳風險對企業營運影響深遠,因而紛紛開啟「內部碳定價」機制。業界認為,碳一旦有價,才會被納入企業經營決策中,成為減碳最大的驅動力。而在歐盟之後,近年成為節能減碳、ESG企業指標的台達,也率先宣布將「外部成本內部化」,落實內部碳定價為每噸300美元。 所謂內部碳定價(I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