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起歐盟申報碳排放量 企業落實碳盤查迫在眉睫
「減碳」從2021年起便成為全球產業界的關鍵字,歐盟將在2023年率先推動碳邊境稅上路,未來各國亦有可能跟進,順應國際趨勢,台灣也決議修法,同樣於2023年開徵碳費,時局已不遠,更可以說是迫在眼前,尤其2023年起歐盟將要求出口廠商落實產品碳排放量申報與出口國碳定價資訊揭露等,這場零碳賽局在開跑前,企業又該如何提早做準備呢? 即便碳邊境稅要到2026年才會正式向出口廠商開徵,
諾基亞衝刺淨零 2025年將使用100%再生能源
諾基亞(Nokia)宣布,到2025年將為旗下事業和設施提供100%再生能源,包括辦公室、研發實驗室和工廠,不僅是降低能源成本,同時也為了減少碳足跡和全球溫室氣體排放。 據Smart Energy International報導,諾基亞還承諾了到2030年的長期目標,也就是將整體價值鏈的排放量減少50%,包含自身事業體的營運、產品使用、物流,以及總後裝配工廠。由於排放量有90
戴爾新概念筆電Concept Luna 主打易修與環保訴求
隨著環保意識抬頭,近年來設備製造商在開發新產品時逐漸重視電子垃圾問題,朝永續發展邁進,如戴爾(Dell)最新發布的新概念NB設計Concept Luna便更重視環保,與此同時也更容易維修,儘管該公司尚未公布上市時間表,但相信是正確的發展方向。 Concept Luna概念影片 [video=www.youtube.com/embed/WCcYsJREtjU]
碳有價時代來臨 製造業恐面臨新營運風險?
製造業密切關注全球零碳發展一舉一動,歐盟在2026年正式起徵碳稅前,雖設有3年緩衝期,台灣也公告將於2023年起要向排碳大戶徵收碳費,碳有價時代來臨,表面來看將對企業營運成本造成衝擊,但專家也示警,成本增加恐只是減碳行動下的冰山一角,碳稅雖未正式上路,但面對碳管制究竟會帶來哪些風險,企業心裡還是得先要有譜,才能即早提出具體對策因應。 中國2021年9月為了遏制碳排放加強落實「
荷蘭循環經濟新創Circularise 運用區塊鏈追蹤供應鏈資訊
運用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提供全球供應鏈追蹤紀錄生產流程,成為循環經濟底層技術服務的荷蘭新創公司Circularise,期待向亞洲擴展業務,以獨家的解決方案提升供應鏈資訊透明度。 雖然這是一家創立僅5年的公司,已經開始為德國保時捷(Porche)以及日本的三菱(Mitsubishi)、丸紅(Marubeni)等跨國企業及其供應鏈夥伴提供服務。Circularise
瞄準零耗能建築潛力 友達打造美學光電整合解決方案
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統計,全球有超過3分之1的能耗量來自建築產業,並與高達4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關,在全球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的訴求中,建物的能源效益受到高度重視。然而,太陽能技術儘管已臻成熟,應用美學仍有不足。 友達瞄準零耗能建築的節能創能潛力,將全方位太陽能開發能力進一步延伸,於12月9~12日的「台北國際建築暨建材展」
H&M推智慧衣解決碳排放問題
服飾業正面臨消費者購物模式轉變,以及供應鏈碳排放造成環境負擔等多重壓力,而H&M技術長Alan Boehme則求新求變,意圖讓智慧衣成為主流,解決服飾業的困境。 據彭博(Bloomberg)報導,眾多服飾業者正不斷嘗試結合服飾與科技,如Levi's與Google合作生產藍牙夾克,可從袖口與手機進行通訊;Nadi X則製造智慧律動衣幫助穿戴者提升瑜珈技巧;至於H&M則是在疫情期
【Asia Venturing VI】會前專訪 戴姆勒集團前數位轉型總監潘賞世:氣候危機與五大趨勢推動科技創新
曾擔任德國戴姆勒集團(Daimler AG)數位轉型總監、目前在德國永續平台aware_任職CAO的潘賞世(Sascha Pallenberg),談起台灣在資通訊科技方面的創新瞭如指掌。其在Asia Venturing VI會前專訪中向DIGITIMES表示,台灣廠商過去多項科技創新產品很可惜沒有獲得全球足夠的肯定,但未來必然還是需要更多的創新,台灣應把握更多機會,並克服挑戰。
電動車需求強勁機械業吃香 友嘉朱志洋:半導體、醫療值得期待
面對電動車浪潮對全球工具機供應鏈帶來的機會與挑戰,友嘉集團總裁朱志洋日前受邀出席「TIMTOS x TMTS 2022」全球記者會時透露,歐洲電動車品牌廠需求現在非常強勁,也看好半導體、綠能、醫療三大產業的終端需求值得期待。 朱志洋指出,2020年全球產業皆受疫情影響,工具機產業也不例外,從各項數據來看,2021年產業景氣明顯回升,台灣表現不錯,但要回到2018年的高峰還是需
CBAM旨在實踐排碳者付費 碳關稅恐衝擊台灣出口
近來亞太國家密切關注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對當國出口的影響,由於CBAM關係未來出口貿易。歐盟表示,CBAM初期以鋼鐵、水泥、鋁、肥料、電力等高碳洩漏風險產業為管制對象,同時以產品碳排為管制角度,於2023年開始申報,2026年1月正式上路實施。 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顏慧欣表示,歐盟實施CBAM的目的分為三點,首先,避免碳洩漏;其次,改變全世界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