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節能、再投資 減碳時代ESCO服務大行其道
跟隨全球減碳甚至零碳要求,台灣製造業展開超前部署,當減碳逐漸從「公益「變成「壓力」,製造業也必須展開更為積極的作法,然企業並非人人是節能專家,因而市場也預期,可協助整體電力需求規劃並提供節能服務的「能源技術服務業」(Energy Service Company;ESCO),未來將越來越盛行。 在國際能源總署(IEA)7月所發布的最新全球電力市場報告中便開宗明義點出,全球電力需
資料中心不斷電系統與電網連動 有助去碳化與系統穩定
Eaton與微軟(Microsoft)發表的白皮書顯示,資料中心採用能跟電網互動的不斷電系統(UPS),具有提升產業去碳化(sector decarbonisation)與系統穩定度的潛力,唯還需關注UPS電池可靠度與退化等問題。 據Smart Energy International報導,執行比特幣(Bitcoin)挖礦作業的資料中心是造成電網負擔日益加重的主因之一,不過在
助台電維繫電網穩定 漢翔攜台達建置5MW儲能系統
全球持續進行減碳大作戰,而對於用電大戶來說,能夠率先「以身作則」驅動能源轉型似乎已成為一種共識。航太龍頭漢翔工業日前正式啟用在台中廠區所建置的5MW儲能系統,該儲能系統主要是由台達電建置,目前已通過台電動態調頻備能力檢測,日後將可作為台電電力交易平台的合格廠商,透過儲能系統介入協助台電調節電壓,以維持供電穩定。 2021年台電分別歷經513、517兩次停電事故,賠償金額高達新
臺科大團隊用資訊科技解決能源「創、儲、節」問題 讓能源管理更聰明
全球環境快速變遷,能源智慧化成為各國政府與企業的重點政策。儘管相關技術發展多年,各界對於能源的「創」、「儲」、「節」三大面向的創新仍有發展空間,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系主任郭政謙教授所率領的團隊,透過AI與各種資訊科技,協助政府單位、工廠、企業、家庭等使用者精準掌握電力資訊,從而制定出對應的電能運用策略。 郭政謙所領導的團隊主要聚焦在能源科技,其做法是透過資訊技術解決能源
聯齊科技智慧能源管理為電力管理主動創造價值
隨著極端氣候造成世界各地災情越發頻繁,全球已進入「氣候緊急」 狀態,各國不僅升高並加速其節能減碳的因應投入;另一方面,企業面對缺水、缺電的隱憂如何兼顧永續成長並建構能源韌性,成為當前重要課題。 甫於5月與桃園永欣國小共同催生台灣第一座校園虛擬電廠的聯齊科技,長期專注於能源物聯網服務(Internet of Energy;IoE),不僅將能源數據可視化,使用者透過雲
電網更智慧 落實配電自動化
莊清瑋/綜合外電 隨著綠能發展,加上市場用電需求多樣化,能源管理複雜度大幅提高。專家指出,平衡電力供需,並落實配電自動化的解決方案,就在智慧電網(Smart Grid)。 據IoT Now News & Reports報導,能源分配格局隨需求不斷成長而加劇變化。遠端監控業者Ovarro能源客戶經理Johan van der Veen表示,這似乎代表能源電
8大指標評定建築智慧標準 誠邑築落實環境永續願景
王明德/台中 智慧化近幾年成為各產業的重點推展策略,在家庭或建築產業,智慧化概念推廣已久,微軟(Microsoft)創辦人Bill Gates將近20年前在他的西雅圖豪宅裡,就有一定程度的智慧化與聯網功能。而如果再將視角轉往科幻端,美國Marvel電影裡《鋼鐵人》住宅中的AI管家Jarvis不僅能依照主人的指令控制家中各種設備、辨識客人臉孔,還能跟主角Tony Stark開玩
推動能源轉型 洛克威爾自動化助力業者蒐集數據
杜念魯/台北 近年全球產業綠色轉型當道,各類產業也都紛紛群起響應,積極推動2050淨零碳排目標。不過進行綠色轉型,要先能瞭解自身能源使用情況,才能進一步進行分析,做出最有效的解決方案。為協助台灣業者綠色轉型,洛克威爾自動化推出對應解決方案,目前也已經被台灣半導體業者導入使用中。 因應能源危機及氣候變遷,如何兼顧經濟成長與環境永續的發展目標是全球顯學,而對
建築能源管理數位模型 有助監控節能設備效能
涂翠珊/綜合外電 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ORNL)為提升能源效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展開了「自動建築物能源建模」(AutoBEM)計畫,希望透過數位模型協助屋主、公用事業及民間企業規劃出最符合成本效益的能源使用方式。 據Smart Energy報導,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AutoBEM計畫,結合了衛
疫情凸顯營運痛點 雲市集平台推百種數位工具
廖家宜/台北 強化數位營運能力是製造業在後疫情時代最迫切的轉型課題,許多中小型企業對數位轉型迫在眉梢,但資源與投資報酬率(ROI)目前仍是業者相當重視的考量因素。因此,產業近來聚焦於微應用、雲端解決方案等,能夠迎合中小型企業階段性轉型與按需而買的市場需求。日前主打針對中小型製造業提升數位化程度的雲市集平台,已累積超過100種雲端解決方案,並透過政府補助額的形式,希望協助業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