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產業與科技應用並進 桃園打造永續智慧城市
面對中美關係、氣候變遷、紅色供應鏈等國際情勢,甚至是半導體產業前來投資,或是台灣回流等產業動態,均成為台灣無法逃避的新挑戰。在此情景下,全國甚或是城市的能源轉型、低碳轉型、數位轉型成為首要課題。 桃園市長鄭文燦表示,桃園是一座快速發展的城市,除了人口之外,「投資台灣三大方案」中,約有18%落腳在此,因此,桃園積極朝永續、智慧發展規畫。 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
從高精地圖到無人車應用 勤崴:自駕的完成有賴循序漸進
「自駕車短時間仍難以落地,究竟是技術問題,還是法規問題?」勤崴國際總經理黃晟中在專訪中不只一次丟出這道命題,他認為,所有技術皆是漸進式的,難以在缺乏上路條件、商業化機制的情況下一步到位,在自駕車議題亦然,現階段並非技術門檻難以跨越,而是法規推進過於保守。 自駕上路難一蹴可幾 全面聯網
台灣首輛自駕物流車上路 新竹物流加速物流營運
疫情及後疫情時代,宅經濟爆發促使物流業最後一哩路運送需求成長,國內外物流業皆積極投入,5G、物聯網等技術發展,亦帶動各國自駕技術成長,許多物流業者開始積極搶進自駕及智慧物流服務,包括Waymo、Otto、Walmart與Gatilk在內,皆投入無人自駕物流技術開發。 在台灣,新竹物流首創自駕物流與工研院合作於新竹道路實測,誓言未來欲結合自駕貨車、大型聯結車解決物流業長期人力短
自駕物流車重要推手王傑智:商業模式能決定台灣自駕物流車是否普及
走進工研院機械所數位長王傑智的研究室,一眼就看到講究效率的商務人士會使用的升降桌,上頭三台電腦,宛如自駕車的系統就在身旁,能看得出王傑智對於自駕車的熱衷。「有很多事,不是有沒有機會才來決定做或不做,而是自駕這件事,我很認真認為是有機會,」王傑智向記者坦言。 台灣用路環境複雜成自駕技術發展的挑戰與機會 機會在哪?王傑智表示
台灣智駕彎道超車 超前部署車聯網打破國界限制
「有朝一日,人、車、路無縫溝通的介面誕生,像現在智慧型手機的通訊軟體般跨越電信業與國家的隔閡,台灣智駕成為下世代的警廣,我們的目標就達成了!」這樣的願景,已是台灣智慧駕駛(以下簡稱台灣智駕)在自駕車市場摸索近3年半後確立的營運方向。 台灣智駕執行長沈大維與市場開發總監劉宜鑫共同表示,當開放道路上的自駕車已經進入戰國時代,不僅是傳統車廠轉型爭霸,全球科技巨頭Google、Tes
台灣AI發展優勢何在? 產業鏈高度信任是關鍵
工研院29日舉辦AI人工智慧產業論壇,廣邀官、產、學界專家以全球趨勢、台灣優勢以及技術進程為題,進行系列演講及對談。 人工智慧(AI)自2016年電腦圍棋程式AlphaGo問世後,發展至今已逾5年。前Google台灣總經理、現任Appier及iKala獨立董事簡立峰於演講中提及,過去沒有一項技術可於5年之內暴風成長,以跳躍式的發展席捲資本市場。 2021
可偵測乘客狀況 Keolis在瑞典展開5G自駕巴士測試
法國運輸大廠Keolis與愛立信(Ericsson)、Telia、Urban ICT Arena、英特爾(Intel)、T-engineering等廠商合作,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希斯塔科學中心(Kista Science Centre)展開了自駕電動迷你巴士測試。除了可透過5G網路進行遠端監控外,Keolis巴士還搭載了人工智慧(AI)系統偵測乘客的狀況、行為,在必要時能立即做出適當反應。
跳脫毛利思維 光陽、車王電推動汽車製造服務化
為協助台灣產業了解市場脈動、善用自身優勢掌握商機,大肚山產業創新基金會攜手DIGITIMES於8日舉辦「第二屆大肚山產業跨域創新高峰論壇」,邀請總統蔡英文、經濟部工業局局長呂正華、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及各界領袖共聚一堂,從不同角度跨界交流,探討台灣在當前局勢下的機會與挑戰。 針對交通科技產業化的機會,工研院院長劉文雄提到,智慧交通發展將會以車為核心歷經4階段變革,分別為電動化、聯
欲組自駕巴士大平台 豐榮客運徐弘豐:改變業者思維是關鍵
2021年5月起,每到週六午夜至凌晨2點,台北市信義區自凱達格蘭大道行經基隆路1~5段,至松壽、松智路公車專用道上,都能見到自駕巴士行駛的身影,象徵由政府與民間業者合力推行的自駕巴士創新實驗計畫不再只是打高空,而正在各地實驗場域逐步落實。除了信義區之外,包括新竹高鐵站與竹北市混合市區道路、台中水湳智慧城自駕巴士等試行路段,皆陸續開放民眾試乘。 日前,豐榮客運董事長徐弘豐出席經
從「慢速」車+車聯網切入自駕賽道 台灣智駕換檔加速
近年新能源議題蓬勃發展,本土傳統大廠、新創紛紛投入自駕車載具的創新運用,然本土自駕車產業一直以來都是以硬體出發,台灣智慧駕駛(以下簡稱台灣智駕)執行長沈大維表示,做一般自駕車,競爭不過大車廠,乾脆轉往服務自駕車。 台灣智駕執行董事、市場開發總監劉宜鑫表示,台灣智駕準備從研發自駕車駕駛技術轉型軟體開發,切入後端系統、車段管理系統,行車控制中心、路側設施的串接,開展自駕車產業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