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交通實踐仰賴「PPP模式」 吳盟分:產業標準由產業來訂
有鑒於5G、AI技術成熟,智慧城市乃至於智慧交通,皆已升級為國家戰略目標,各國無不加緊腳步,針對人、車、路、網進行整體規畫。而城市規畫的根基在於基礎設施的完善,包括光纖網路、智慧燈桿、智慧交控、大眾運輸的軌道通訊、智慧電網、城市防災等,都是城市基建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台灣產業鏈具競爭力 PPP模式輸出國際因地制宜 皇輝科
自駕物流車重要推手王傑智:商業模式能決定台灣自駕物流車是否普及
走進工研院機械所數位長王傑智的研究室,一眼就看到講究效率的商務人士會使用的升降桌,上頭三台電腦,宛如自駕車的系統就在身旁,能看得出王傑智對於自駕車的熱衷。「有很多事,不是有沒有機會才來決定做或不做,而是自駕這件事,我很認真認為是有機會,」王傑智向記者坦言。 台灣用路環境複雜成自駕技術發展的挑戰與機會 機會在哪?王傑智表示
可規模化開源平台加速SAE Level4 Level5自駕車應用開發
自駕車新創driveblocks投入完全無人駕駛車應用,其專為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SAE)定義的Level 4與Level 5全自駕車應用設計的模組化、強固、可規模化、可靠、安全的開發平台,將提供開源軟體元件以加速自駕車發展。 據The Robot Report報導,driveblocks初期專注商用車領域,首推車隊自動化的完整解決方案,接著支援客戶聚焦農業、物流、採礦、倉儲
Sony宣布成立電動車子公司 投入未來車產業
Sony在CES 2022宣布,將成立電動車子公司Sony Mobility,並表示正研擬全面發展電動車事業。繼Google、蘋果(Apple)等IT業者之後,Sony也投入未來車商用化的事業。 日經新聞(Nikkei)、Impress Watch等報導,Sony社長吉田憲一郎在CES 2022上宣布,Sony將成立發展電動車事業的子公司Sony Mobility,總部預計將
歐特明三條產品線齊發 為自駕車裝上智慧雙眼
根據Strategy Analytixs分析報告預估,2035年全球自駕車將會創造8,000億美元收益,直至2050年,則將衍生出高達7兆美元的乘客經濟。然而觀察現階段自駕車發展近況,不免會對於此預估產生懷疑——目前L3以上的先進駕駛輔助系(ADAS)礙於安全性疑慮、各國法規限制遲遲無法上路,且自駕車技術應用於「不限定用路環境」仍受相當多不可控因素影響,難以達到100%精準判斷。
看準自駕車、智慧城市商機 光寶策略投資耐能
2021年初起,耐能快手搶進車用市場,並宣布與偉詮電子、義隆等廠商合作打造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11月,推出首款車規級AI晶片KL530,並宣布隨鴻海、台達電集團底下晶睿等台系供應鏈擠進日系車廠大門,包括豐田在內等四大日系車廠,有約28%後裝車用AI晶片採納其產品,以此作為基礎,KL530也有望可順勢切入日產車內裝供應鏈。 21日耐能宣布獲2,500萬美元戰略投資,投
沙盒實驗結束之後呢? 自駕技術須考量落地性、延展性
近年來,為推動國內無人載具、自駕車發展,經濟部導入監理沙盒機制,訂定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累計至2021年中,已有超過10案於特定半開放及封閉路段上路試行。 以台灣首起於市區開放道路試行的無人物流配送實驗案為例,工研院機械所與新竹物流合作,使用兩輛改裝物流車,往返新竹物流「新竹營業所」至「竹科營業所」兩地,實行總長共1.9公里。該實驗應證在一定範圍內、點到點的自駕物流有其
台灣智駕彎道超車 超前部署車聯網打破國界限制
「有朝一日,人、車、路無縫溝通的介面誕生,像現在智慧型手機的通訊軟體般跨越電信業與國家的隔閡,台灣智駕成為下世代的警廣,我們的目標就達成了!」這樣的願景,已是台灣智慧駕駛(以下簡稱台灣智駕)在自駕車市場摸索近3年半後確立的營運方向。 台灣智駕執行長沈大維與市場開發總監劉宜鑫共同表示,當開放道路上的自駕車已經進入戰國時代,不僅是傳統車廠轉型爭霸,全球科技巨頭Google、Tes
台灣AI發展優勢何在? 產業鏈高度信任是關鍵
工研院29日舉辦AI人工智慧產業論壇,廣邀官、產、學界專家以全球趨勢、台灣優勢以及技術進程為題,進行系列演講及對談。 人工智慧(AI)自2016年電腦圍棋程式AlphaGo問世後,發展至今已逾5年。前Google台灣總經理、現任Appier及iKala獨立董事簡立峰於演講中提及,過去沒有一項技術可於5年之內暴風成長,以跳躍式的發展席捲資本市場。 2021
Fieldin以大數據與自駕技術 打造曳引機改裝套件
智慧農場作業管理公司Fieldin收購農業機器人自駕技術專業開發商Midnight Robotics,雙方均認同自主耕種是農業的未來,Midnight Robotics開發能讓任何曳引機具備自駕能力的改裝套件,結合Fieldin的大數據將能發揮最佳效益成為農場作業的一大利器。 據The Robot Report報導,全球人口不斷增加帶動食物需求日益高漲,而人力短缺與成本問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