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人人知 但究竟是什麼?
自從Meta執行長Mark Zuckerberg宣布將朝元宇宙(Metaverse)願景發展,甚至不惜將Facebook更名為Meta彰顯決心,便在科技業掀起一股元宇宙風潮,無論是最上游的半導體、GPU、5G等基礎設施,還是做為進入元宇宙媒介的延展實境(XR)裝置、行動設備,再到元宇宙內容平台、應用等各領域,無不受惠於此波熱潮。 即便如今許多民眾都已聽過「元宇宙」這個詞,但並
2022雲端趨勢有哪些重點? 混合雲、IaaS市場成長最強勁
2022年即將進入下半場,企業也持續加速邁向數位轉型。台灣公有雲市場成長強勁,2025年產值上看新台幣830億元。AI新創愛卡拉(iKala)19日發布與IDC合作「2022產業雲端應用趨勢大調查」,iKala觀察,在後疫情時代巨變的環境下,企業加速數位轉型腳步,也提升雲端運算服務市場需求,而未來包括像是混合雲及多雲布局、顧客關係優化,以及雲端資安等,也將會是未來企業評估上雲的三大重點。
因應產業詭譎變化 善用雲運算大數據進行智慧預測
結合雲端運算與大數據的智慧預測,可提供未來經濟趨勢預測與強化製造業預測、量化、規劃的能力以因應市場動態與外部變局,以減少庫存、提升獲利、強化競爭前瞻,並透過持續、即時監測與掌握最新的內部與外部變化以維持作業正常。 根據IndustryWeek報導,製造業面臨消費者行為變化、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起伏、供應鏈破壞等全球市場不確定性的挑戰日益嚴峻,亟需強化預測能力以提早
5G低延遲與邊緣運算加速實現5G智慧工廠
智慧工廠結合數位化以及人工智慧(AI)、邊緣運算、無人機、機器學習等技術,具有超高彈性、能適應變動的生產需求。5G超可靠低延遲通訊(URLLC)與邊緣運算運用意圖驅動的安排(intent-driven orchestration),可望促成基於5G網路的製造自動化以實現智慧工廠概念。 根據Telecoms報導,生產現場的連線需求為超高可靠度與超低延遲(10ms以下),以往無線
雲端代工廠現身 台灣AI創新生態系萌芽
40年前政府主導台灣成立新竹科學園區,工研院技轉成立聯電、台積電,開創了台灣晶圓代工產業的序幕。時至今日,AI幾乎已無所不在,台灣能不能在軟體與AI技術上也開創新的可能?科技部幾年前已經有了答案,在政策支持下,AI創新生態體系正在萌芽中。 政府幾年前提出「AI科研戰略」報告時提到,台灣有幾十年的資通訊研發與製造經驗,應該結合本土廠商的力量,建構出優異的超級電腦和雲端平台,讓產
產業數位轉型 AI已無可替代
政府資源投入對學研界乃至產業界都有引導作用。按照行政院當前政策,台灣未來幾年都將在5+2產業創新的既有基礎上,發展「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深耕前瞻技術研發,推動產業導入智慧製造、人工智慧(AI)、5G應用,強化產業優勢。根據政府部門規劃,經濟部和科技部(計劃改制為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將共同投入以AI為核心技術的雲世代產業數位轉型任務。 根據政府研究資訊系統(GRB)的定義,A
從預測走向決策 數位分身與AI應用整合趨勢
數位分身(Digital Twin) 此一概念最早在2002年被提出,隨著物聯網及人工智慧(AI)技術進步、製造端追求最大效率、最小成本,加上整體製造產業逐步發展數位化、自動化的基礎建設,數位分身的導入不只更容易,應用範圍也擴大。從製造業到服務業、元件到系統、設計到維修,都可以透過數位分身提供即時的模擬,達到預測與決策輔助。 工業4.0加上後疫情時代,企業對物聯網與數位化需求
盤點影響物聯網發展的十六大關鍵因素
過去兩年多來在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邊境封鎖和進出口限制對於生產及航運都造成衝擊,據麥肯錫(McKinsey)調查顯示,有高達75%的受訪企業表示,無論是供應鏈、生產製造以及物流運輸方面,都因疫情而受到影響,更有85%受訪企業表示因「數位技術匱乏」而面臨供應鏈問題。 為此,有高達9成受訪企業計劃加速推動數位化供應鏈以提升其適應力,主要包括集中式供應鏈規劃、先
數據經濟驅動新商機 客戶服務成下一波轉型浪潮
COVID-19新冠疫情不只是企業下定數位轉型決心的催化劑,同時也驅動數位轉型進入新一波發展歷程。相較早期企業多聚焦於內部營運流程轉型,業界觀察,在近年陸續歷經貿易戰、疫情,甚至烏俄衝突,牽動全球經濟與商業局勢變化後,為了讓營運不中斷,企業較之以往更積極透過新的商業模式尋求突破與出路,這也讓後疫情時代企業的數位轉型重點方針,開始投入於更多心力在為客戶服務提供新價值的數位轉型上。
SAP首座東南亞數位創新中心 新加坡揭幕
跨國企業應用軟體解決方案供應商思愛普(SAP)耗資2.5億新元(約18.43億美元)興建的第一座東南亞數位創新中心思愛普新加坡實驗室(SAP Labs Singapore),於2022年3月23日揭幕,將致力開發數位供應鏈、可持續性、機器學習(ML)和人工智慧(AI)等解決方案。 據The Business Times報導,該實驗室的目標之一,是和新加坡當地企業、尤其是中小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