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國AI企業Pleora尋找台灣策略夥伴 共拓智慧製造市場
創造工業用自動化使用的網路攝影頭介面標準GigE Vision的加拿大人工智慧(AI)公司Pleora Technologies,加入加拿大駐台北貿易辦事處(CTOT)2022年的加速器計畫,希望能透過此機會在台灣找到系統整合商或硬體製造商,攜手合作拓展其在亞洲的工業自動化市場。 Pleora總裁侯卓文接受DIGITIMES專訪,表示其無程式碼開發平台具有高度彈性,能為許多希
企業逐利尋求Martech解方 Appier營收再創高
沛星互動科技(Appier)9日公布2022年第1季財報,成績亮眼,第1季營收達42億日圓,年增53%,創下新高,更首次實現單季營業利益,尤其美國市場表現強勁,營收年增14倍,貢獻第1季成長動能。呼應營收成長加速,其年度經常性營收(ARR)則來到158億日圓同樣達到新高,年增 49%,毛利年增 60%,毛利率則是提升至50%。同時,沛星也宣布與國內最大的連鎖超市全聯福利中心展開全面合作。
20秒完成試穿 流行服飾AI多樣化
為網購服飾需求發展的AI換衣服務市場,在疫情下快速成長,同時開始出現市場分化,由日本基督教學校立教大學在2021年11月設立的新創衣服知能(Ihukuchino),便推出講求速度而非精確的換裝AI「FittingAI」,強調20秒完成試穿,2022年秋季起正式服務。 雖然流行服飾界引進AI的步伐稍晚,但日本Zozo或First Retailing等網購流行服飾大廠都已引進,而
產業AI化尚未普及 如何創造最大推力?
DIGITIMES首度以產業AI化、AI產業化為主題舉辦「Taiwan AI EXPO」,一連三天展會邀請多位重量級產業專家分享對AI的洞見,包括鴻海研究院執行長李維斌、台達研究院院長闕志克以及廣達技術長張嘉淵等。而其中作為新創代表,近年以拿下兩岸最大鋁箔製造廠的全廠AI檢測方案打開知名度的開必拓數據也參與其中,並透過新創視野,觀察近來產業AI化的發展現況。 開必
以工業4.0與連網資料智慧建構供應鏈數位化優勢
為因應地理政治衝突、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貿易戰爭等劇變,工業4.0從生產現場晉身為製造業的關鍵策略,以強化韌性因應供應鏈破壞,連網資料智慧(Connected data intelligence)已開啟工業製造的下一波數位革命,有助於獲得供應鏈數位化的優勢。 根據Forbes報導,從連網資料獲得的深刻見解有助於設計、生產、提供滿足客戶需求的產品以掌握商機,協助工
美速食連鎖進行餐點與飲料處理機器人部署測試
美國速食連鎖店Jack in the Box跟餐飲業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解決方案供應商Miso Robotics合作先導測試計畫,在加州聖地牙哥的一個店面引進Flippy 2與Sippy兩款餐飲機器人,以了解跟店內作業的整合情況與連網廚房的效益,目標是讓員工能更專注於跟顧客互動相關的工作。
市場需求驅動生技製藥業擴大導入工業4.0
雲端資料革命以及效率、彈性、可靠、快速製程的市場需求,驅動生命科學產業從實驗室到生產現場都已開始引進人工智慧(AI)、擴增實境(AR)、生物特徵等工業4.0技術。 根據Technology Networks報導,為病患提供新藥的壓力愈來愈大,驅使電腦模擬(In silico modeling)與數位分身(Digital twin)解決方案迅速成為關鍵技術與日益普及,生命科學的
5G低延遲與邊緣運算加速實現5G智慧工廠
智慧工廠結合數位化以及人工智慧(AI)、邊緣運算、無人機、機器學習等技術,具有超高彈性、能適應變動的生產需求。5G超可靠低延遲通訊(URLLC)與邊緣運算運用意圖驅動的安排(intent-driven orchestration),可望促成基於5G網路的製造自動化以實現智慧工廠概念。 根據Telecoms報導,生產現場的連線需求為超高可靠度與超低延遲(10ms以下),以往無線
人工智慧當道 跨域與應用能力是AI高階人才關鍵
各行各業都面對著人工智慧(AI)當道的趨勢,這條康莊大道上常聽「AI產業化,產業AI化」這句話,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AIF)執行長溫怡玲表示,隨著越多企業將AI導入各種解決方案的過程中,經常面臨缺乏人才的挑戰。究竟何謂AI人才?又該如何培育AI人才?中央大學資工系教授蔡宗翰認為,具備領域(Domain)專業知識、並能結合資工基礎的跨域人才,會是未來高階AI人才的趨勢。 蔡宗翰
火災救難、看顧工安都有「它」身影 SK海力士也考慮引進
配合南韓通過「重大災害處罰法」及企業ESG經營的趨勢,傳SK海力士(SK Hynix)有意於半導體工廠中導入安全管理用機器犬「Spot」,透過先進科技改善職場環境安全。 根據韓國經濟報導,SK海力士日前舉行智慧安全技術試演會,展示工廠安全服務機器犬Spot等科技。Spot由現代汽車集團(Hyundai Motor Group)收購的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