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駕貨車聰明運送還變得更安全 Nuro創辦人分享技術重點
自動機器人新創Nuro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朱家軍稍早在TechCrunch Sessions:Mobility大會,討論徹底改變商業自動交付的計畫。 根據TechCrunch報導,Nuro以可愛的自駕貨車Nuro而聞名。Nuro是在道路而不是人行道上行駛,專為運送披薩和包裹而設計。Nuro最近推出了第三代Nuro。這款自駕貨車正在內華達州南部一座工廠製造,並在封閉式跑道上進行測
移動機器人市場初萌芽 台廠磨刀霍霍搶佔一席之地
「機器換人」一說,早前對產業來說可能是一種想像,但如今的確正在上演,只是這次產業熱議的焦點,是從傳統工業機器人進展到更具彈性化的自主移動機器人(AMR)。 做為製造業不可或缺的自動化核心,機器人並不是什麼新的技術,但移動機器人卻還在萌芽期,且市場尚未如工業機器人時代被四大家族瓜分,不只台廠百花齊放,這股熱潮甚至延燒到汽車產業、物流業者等這些非傳統機器人製造商,也計劃在AMR市
供應鏈危機擴大? 海運減排新制上路運力恐更匱乏
COVID-19(新冠肺炎)爆發以來,各國供應鏈一再面臨考驗,雖疫情偶有復燃跡象,不過業者愈來愈「得心應手」,然現在反倒是物流問題成為供應鏈當務之急,貨出不出得去,變數太大。物流卡關背後矛頭直指全球海運節奏大亂,然航運業者近期表示,2023年海運環保新制上路,船舶必須降速,將使運力更加匱乏,供應鏈危機恐有擴大跡象。 供應鏈業者指出,現在疫情雖在各國偶有復燃跡象,但有了過去2年
亞馬遜推出DJ App 衝刺內容也悄悄布局電商物流
亞馬遜(Amazon)2021年悄悄收購了新創公司Veeqo,可望為賣家提供更強大的賣場管理工具。此外,亞馬遜新推出的Amp App,能讓用戶化身DJ主持自己的廣播節目,並與觀眾即時互動。 據CNBC報導,亞馬遜在2021年11月收購了電商軟體新創公司Veeqo,直到最近才經由Veeqo的部落格公布這項交易的消息。Veeqo成立於2013年,開發的軟體能夠協助網路賣家管理商店
新創Aurora推Horizon無人卡車運輸服務 2023可望上路
自動駕駛新創企業Aurora跟美國貨運公司Xpress聯手合作,預計2023年如期推出商用半掛式卡車自動駕駛服務Aurora Horizon,協助貨運公司解決司機短缺和供應鏈卡關的問題。 據富比士(Forbes)報導,Aurora將透過Xpress旗下Variant數位平台收集資料,找出最適合部署自動駕駛的路線和地點,以便發揮最大效率,等到Aurora Horizon Aur
保護行人安全 Nuro新自駕送貨車配備外部前氣囊
自主貨運業者Nuro繼第一代R1與第二代R2電動自駕送貨車後推出第三代的Nuro,電池充電完全採用德州風力發電廠的再生能源100%無排放,配備一套精密的感測器以偵測車輛周遭360度的狀況,並具備自我清潔功能以確保在各種天候下都能維持正常運作。 根據The Verge與The Robot Report報導,Nuro的車寬是一般車輛的80%、最高時速從R2的25英里提升至45英里
北美業者訂購工業機器人數量創新高
工業團體自動化促進協會(Association for Advancing Automation;A3)資料顯示,2021年1~9月北美工廠業者與其他產業用戶共斥資14.8億美元採購29,000個工業機器人,超越2017年同期14.7億美元的紀錄、較2020年同期的10.9億美元增加37%。 據華爾街日報(WSJ)與路透(Reuters)報導,美國工作人力正快速轉變,2021
FedEx使用Berkshire Grey機器人 提升小型包裹分類效率
涂翠珊/綜合外電 FedEx旗下陸運公司FedEx Ground在紐約皇后區的站點部署了Berkshire Grey的機器人產品分類及辨識(RPSi)系統,為每日到站的數千件散裝小型包裹進行分類,再運往其他地方。 [video=www.youtube.com/watch?v=mBNs7y4kEOk] 據The
全球進入機器人時代 AMR將在物流大放異彩
廖家宜/台北 機器人時代來臨,為了因應多樣化的彈性需求,移動性機器人在全球持續蓬勃發展,例如近年物流產業對於自主移動機器人(AMR)的需求量大增,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看好全球物流AMR銷售額在2020至2023年間的年成長率將達到31%,除物流外,IFR也看好AMR在公共環境中的應用需求,預估年成長率將達40%。 IFR直言,AMR將會是一場改變遊
Vitaly Golomb:新能源車之後 氫能、Hyperloop值得期待
林昭儀/專訪 Vitaly M. Golomb擁有超過20年的投資銀行、創投與購併顧問經驗,是科技投資專家,也擔任Hyperloop TT的顧問,並主持一個專門談未來交通科技與新創的 podcast 。Vitaly近日接受DIGITIMES專訪,分享他的科技投資與創投經驗,以及他對未來交通趨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