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齊遠距醫療拼圖 日本引進MaaS
日本汽車大廠豐田汽車(Toyota Motor)的21世紀重點事業之一,交通移動服務(MaaS)目前已從構想階段跨入事業建立階段,首先採用的客戶,則是遠距醫療應用單位,期待藉由疫情而快速推動的遠距醫療,同步填補網路問診的不足,以及解決偏鄉交通醫療與人口外流與高齡化問題。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Nikkei)報導,從疫情前2019年開始的醫療MaaS實驗,主要是豐田與軟銀(Soft
進入元宇宙非AR/VR不可?PlayStation之父不這麼看
Facebook母公司Meta發布2022年第1季業績報告,負責元宇宙概念相關業務的Reality Labs虧損近30億美元,加上2021年累計約虧損100億美元,且執行長Mark Zuckerberg也預估至少要到30年代才可望看到初步成果,使得市場對於Meta元宇宙願景可行性開始打上大問號。 即便如此,高通(Qualcomm)執行長Cristiano Amon仍對此願景抱
消弭SDV時代隱憂 GuardKnox以航空防禦技術優化車載資安
隨著全球汽車產業逐步邁向電動化,未來車將擁有更先進自駕功能,車載資安也將成為衡量汽車品質的指標之一。 儘管市面上已有相關產品,以色列新創公司GuardKnox Cyber Technologies(以下簡稱GuardKnox)仍在眾多車載資安業者中脫穎而出,利用航空防禦技術,打造出軍用級的汽車網路安全解決方案。GuardKnox首席執行長兼聯合創辦人Moshe Shlisel
HaiLa超低功率射頻技術 實現無電池Wi-Fi物聯網通訊
我們生活在一個擁有無處不在的感測器和連接設備的互聯世界中,這些設備通常由電池供電,這使得在為物聯網(IoT)設備選擇合適的無線通訊技術時,功耗成為首要關注點。 總部位於加拿大的HaiLa Technologies是一家超低功耗射頻技術的解決方案供應商,其創辦人兼資訊長Charlotte Savage回憶她在一家為外科醫生創建無線植入式壓力感測器的醫療技術公司的經歷。
Here為全球BMW車輛提供即時交通資訊
BMW集團選擇定位資料與技術平台領導廠商Here Technologies做為全球70個國家BMW車輛駕駛人的即時交通資訊來源,Here Technologies將透過這項複數年的合作協議,支援BMW車款配備的連網導航服務(Connected Navigation Services;CNS)。 根據IoT Now News & Reports報導,BMW 2020年起生產的車
加國AI企業Pleora尋找台灣策略夥伴 共拓智慧製造市場
創造工業用自動化使用的網路攝影頭介面標準GigE Vision的加拿大人工智慧(AI)公司Pleora Technologies,加入加拿大駐台北貿易辦事處(CTOT)2022年的加速器計畫,希望能透過此機會在台灣找到系統整合商或硬體製造商,攜手合作拓展其在亞洲的工業自動化市場。 Pleora總裁侯卓文接受DIGITIMES專訪,表示其無程式碼開發平台具有高度彈性,能為許多希
智慧恆溫器將成美國虛擬電廠穩定電網電力一環
2022年夏季美國家戶的Honeywell與Google Nest智慧恆溫器(Smart thermostat)可望成為虛擬電廠的一環,能源解決方案供應商CPower Energy Management將推出獎勵計畫,參與協助美國最大電網營運商PJM Interconnection維持電網穩定的家戶將可獲得獎勵。 根據Smart Energy International報導,
烏克蘭獲贈擴增實境頭盔輔助遠距武器系統
根據The VRARA報導,先進AR技術供應商與AR頭盔製造商Lightspace Technologies將提供烏克蘭50套配備AR頭盔輔助的遠距武器系統(Remote Weapon Systems;RWS),配戴頭盔的戰士與武器系統可依戰術需求相距10公里,透過將武器施用點與人員部署位置分開,讓烏克蘭軍隊避免暴露於高風險的戰區,且行動的能力更強、可存活率更高。
汽車輪胎胎紋深度也能自動偵測警示
胎壓監測系統(TPMS)供應商Sensata Technologies的胎紋深度監測(TDM)解決方案,運用全球TPMS領導供應商NIRA Dynamics AB基於專屬先進車載分析與道路感知技術的胎紋磨損評估軟體,只需使用已經安裝在所有新車的TPMS感測器即可收集胎紋深度的資料。 根據Design News報導,Sensata Technologies的TDM解決方案運用複
因應全球產業鏈重組 製造業數位轉型勢在必行
透過積層製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人工智慧(AI)、數位分身(Digital Twin)、衍生設計(Generative design)、智慧感測器等數位化技術,將促成製造與供應鏈從根本轉型,可望讓供應鏈更精簡、更有韌性、反應更快、更永續,以因應全球現有供應鏈破壞、重組的問題。 根據Forbes報導,生產作業中斷所造成的生產力損失估計每年高達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