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薯叔活用物聯網平台大步邁向智慧農業

保證責任雲林縣瓊埔合作農場為我國台農57號黃金地瓜主要生產地。(阿甘薯叔)
甘薯又稱地瓜,早期曾是台灣民眾主食,隨著整體經濟快速發展,加上精緻飲食、飲食西化等,導致對甘薯需求量大減,農民種植面積也大幅縮減。而隨著民眾開始注重健康,具有豐富營養價值的地瓜,又再度受到重視,成為健康飲食的代名詞。有甘薯故鄉美譽的雲林縣水林鄉,是台農57號黃金地瓜的主要生產地,種植面積高達一千兩百公頃,只是卻面臨人口老化、農地過於分散的問題。
為解決前述問題,同時改善農民生計、讓消費者買到安全、好吃的甘薯,瓊埔社區發展協會前理事長蘇淵源先生著手整合30農民及30公頃以上的田區,先成立保證責任雲林縣瓊埔合作農場,阿甘薯叔則負責通路及加工處理,並在國研院國網中心協助下改用Band 20無線頻段,結合民生公共物聯網的農業微氣候數據分享平台,亟盼將新鮮優質安全、健康、美味的農產品,推廣至全台各地,全力打響「呷安全找雲林;呷蕃薯來水林」的名號。
阿甘薯叔創辦人蘇嘉益指出,瓊埔農場主要負責甘薯栽培及管理,阿甘薯叔著重在甘薯銷售通路及加工處理,透過兩者之間的合作,爭取更多訂單、創造農村就業機會與甘薯產值。讓許多在政府青農返鄉政策下的年輕世代,能保有一定收益,進而解決農村人口老化的問題。
只是達成上述目標,有很多問題需要克服。首先在農村人口老化下,必須運用資訊科技將寶貴的種植經驗保存下來,並且以標準化、週期化等做法傳承下去,否則很難吸引年輕一輩投入農業。其次,台灣農地多半非常零碎且分散,也讓農田巡視工作變得吃重,因此也需要仰賴資訊科技解決。
為此,阿甘薯叔曾尋找資訊業者合作,在農地部署大量感測器,以便即時收集與分析田間資料,只是整體成效不如預期。關鍵在於既有農地部署的網路架構,整體通訊涵蓋率不足,加上戶外感測器由太陽能供電,在訊號欠佳的狀況下,感測器會不斷重新發送資料。如此一來,不光導致感測器的耗電速度非常快,也常出現資料遺失狀況,導致後續資料分析上的困擾,所幸最後在國網中心協助下,前述問題就輕鬆而解。

專為偏鄉設計Band 20無線頻段立大功

在深入了解阿甘薯叔面臨問題,以及實地勘查當地農地分布狀況的特性後,國網中心決定改用專為偏鄉設計的Band 20無線頻段,並運用民生公共物聯網的農業微氣候數據分享平台進行分析。最終順利解決資料收集與監控的目的,為台灣農業長遠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蘇嘉益表示,國網中心幫助非常大,首先是運用Band 20無線頻段建立穩定的通訊環境,除讓感測器數據得以持續穩定傳輸外,也讓由太陽能供電的戶外感測器,具備更長的使用時間。其次,民生公共物聯網的數據儲存及開放資料分享服務,提供標準數據傳輸的API介面,有利於串連各種不同的感測器,為日後智慧農業發展有更多可能性。
由於農業數據需要一套長期穩定收集的機制,在國網中心的民生公共物聯網的農業微氣候數據分享平台為後盾下,除降低進入智慧農業結合物聯網的成本門檻,農民也能比較自家的農地與跟鄰近農田,或其他農地的環境數據差異。如此一來,除能藉此維持好的部分,也能針對落差部分進行改善,對於提升整體甘薯品質可望帶來極大幫助。
文章來源:本文擷取自DIGITIMES。
阿甘薯叔團隊齊力推廣水林鄉地瓜。(阿甘薯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