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智慧城鄉論壇-智慧運輸提昇城市競爭力
2019智慧城鄉論壇-智慧運輸提昇城市競爭力

「共創共榮」解決內湖交通壅塞問題

內湖交通常壅塞

  上班日的早晨,住在三重的車先生,早上有一個緊急會議,他很擔心今天開車到內湖會被阻塞在車陣裡很久?他會那麼擔心,主要是因為去內湖不僅要橫渡基隆河,還要跨越淡水河,上、下班時段不論是港墘路、內湖路一段、堤頂大道二段,或是瑞光路,只要是內科範圍內的道路,全都會湧入川流不息的車潮,塞車時間有時長達30分鐘,若遇上交通事故或大雨滂沱,各式各樣的私有運具傾巢而出,塞車時間就會再拉長。費盡周折的「遲到」記印,讓人備感無奈。想當初入職時,公司提供專屬車位,他為此曾滿心歡喜,以為這樣的福利,可以創造更便捷的生活,沒想到幾年後卻變成了災難,造成災難的原因,居然與園區內的從業人員多數都習慣一個人開車上、下班有關。身為台北市民的你,是否也跟車先生有著同樣的困擾呢?

臺北市政府很努力

  車先生或許不知道,其實臺北市政府很努力地在解決內湖交通壅塞的問題,府方甚至還規劃了短、中、長期計畫來改善:

  • 短期的計畫主要是用來改善瓶頸,針對阻塞的要點,進行29項小工程改造,例如:拆除分隔島、調整匝道、縮短文湖線班距、增設快速公車等,預估可以節省5至19%的行車時間。
  • 中期的計畫主要是道路拓寬與規劃,如將港墘路拓寬,成功橋再拓寬,瑞湖街改成單向車道等。
  • 長期的計畫則是連接了文湖、松山、板南、信義線的東側南北向軌道運輸系統,打造出一個「環狀線」運輸系統。另外,也計畫建造優先出租給內湖上班族的公宅。

臺北市政府如此費盡心力地搶救內湖塞車的問題,壅塞就可得到根本改善嗎?其實柯市長在「市政老實說」節目中,已經說明內湖的交通很難救,每天15萬人進來上班、再下班,交通一定垮掉,其總結內湖面對的不是交通問題,而是都市計畫失敗,然而都市計畫問題短時無法改善,在這種情形下,大家是否要思考,內湖交通能否還有其他的解決方案?

這也是共用資源使用問題

  同樣一件事用不同的觀點切入,詮釋出來的結果就會不相同。內湖的交通壅塞問題,如果被定義成「供給不足問題」,以此宣稱該做的都已經做了,壅塞是不得已的結果,大家只好忍受。若將其定義為「都市計畫的問題」,也就是土地使用的問題,是數十年前就已經潛藏的問題,以此推導內湖的交通壅塞,特別是在園區內與其周邊的道路壅塞,在短時間內無法緩解。內湖的交通壅塞,真的只是容量供需失衡的問題嗎?如果我們持續增加供給,交通就會改善了嗎?還是會因一時的改善,而吸引更多私有運具被使用,讓問題更加惡化。或許問題的本質,並不是供需失衡,而是「共有資源」如何被有效利用的問題。

  經濟學上對於有限的共用資源,乃有所謂公地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s)的描述,公共草地上有一群牧羊人,每個人都想要更多的獲利,就發生了有人帶著大量的羊進來放牧,雖然他知道過度的放牧,可能會讓草地無法承受,但這樣的牧羊人,確實提高了他的獲利績效,隨後,所有的牧羊人都會跟進,以致於草地上的牧草被消耗殆盡,悲劇因此而發生。這樣的情況,乃源自於每個人都企圖擴大自身可使用的資源,卻將資源耗損的代價,轉嫁給所有可使用資源的人們。

  同樣的概念可引用到內湖壅塞問題上,地區路網的道路容量有限,這麼多的人,卻在同一時間移動,如果每個人都使用私有運具,道路是不可能不壅塞的。然而一輛車可以只載運一個人,也可以同時載運幾十個人,在同樣道路上的車流量,會因一輛車載運的人數,而相差幾十倍,如果這些運具都能透過共乘、共享等方法,妥善地被利用,增加每輛車的乘載人數,壅塞問題就可以被快速的緩解,所有人也都能因此而受益。

用智慧解決交通問題

  「智慧」一詞,一語雙關地係指善用各種策略,以獲得更好的均衡,同時也是善用數位時代──端、網、雲、台、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發展創新解決方案,增加生產力,並降低負面衝擊,使問題得到緩解。

  創新方案需要一些智慧化的基礎平台,作為發想、建置、運營的數位環境。例如:供給、需求、運營與監管各方需要有一個共同的數據平台,這個平台是實際世界的虛擬分身,是連結即時資訊與模擬模型的動態地圖平台,能將各種POI、即時交通資訊,透過GPS座標,進行時空的整合,進而分析與模擬 (TMT平台) ,可運用的使用對象及其效益如下:

  • 地區交通管理者每天約有15萬人進入內湖地區工作,他們的起迄、路徑、使用的交通工具等,以及路網壅塞狀態、號誌時制運作參數、公共運輸運營資訊等,其大量且即時的數據,需要有一個能匯流、統整、分析的大數據平台,以及模擬與建模的工具,進行數據分析、模擬、預測及視覺化,再將這些數據提供給交控、公運等管理與服務系統,以及用路人進行決策,建構出以數據驅動的智慧運輸環境。 (GALAXY、ASSESS、DynusT)
  • 通勤或出行者需要能正確且即時的旅運資訊,具有公車、捷運、叫車、步行、自行車等多重運具的旅運規劃功能,提供旅行時間預測功能的服務應用App,並能掌握及改變使用者行為的大規模觀測資料庫,以及相對應之AI互動功能介面,與行為導引機制。(JOURNEY、INDUCE)
  • 各類型的運輸服務業者還需要多人叫車與共乘的平台,適用於捷運接駁與企業員工通勤,以及具有事前排程、定線、多重接送等功能,適用於MaaS、物流、遞送等客運、貨運服務之撥招運輸服務平台與App。(DUO、Transit-Hailing)
  • 任何針對創新移動服務與自駕車發展應用的團隊,以及企業具有以上各種功能的應用平台,成為各方發展各種生態系的共用基礎,唯有如此,才能大幅降低成本,縮減開發時間,快速產出各種綜效與加值。

內湖壅塞的多種創新解決方案

  內湖壅塞問題的緩解,除進行中許多供給導向的建設計畫外,還有許多創新的解決方案:

  • 智慧交控建構內湖地區車流與公共運輸服務的整合最佳化模型,即時反映路網交通狀況,並透過大數據分析、瞭解交通壅塞在時、空上的貫序性,建立壅塞的類別與特徵,透過模擬模式進行號誌時制最佳化分析,將實際交通狀況連結至具體運轉策略方案,再利用人工智慧精進學習與回饋功能,打造能由即時數據驅動的交通管理體系,提升現有道路使用成效。
  • 便利公運在公共運輸服務方面,整合電子票證、公車動態規劃、電信信令數據等多元之民眾移動數據。釐清全日交通旅次起迄、路徑,整合各方需求,找出現有公車、捷運等在時間、空間與容量上之斷點或間隙,妥善規劃服務路線、頻次與班表。對於載客率低或彎繞過長的路線,研究輔以共乘計程車或路線計程車等創新服務,推行計時計程整合制公共運輸服務,乘客在內湖中心地區於二個小時之內之公車、捷運各路線互轉,均只收取一次的費用,讓市民能夠擺脫路線的束縛,輕鬆方便的使用公共運輸。
  • 共乘站點接駁善用捷運等公共運輸的龐大運能,加強各人潮匯集點與捷運車站間之接駁,利用固定路線計程車共乘,發展高頻次、短距離之接送服務,通透公共運輸的最後一里,並透過共乘服務APP分擔車資,整合迄點地區的商業或生活服務,提供折價、點數等誘因,擴大共乘、共用的使用效率。
  • 園區共乘服務科學園區是人流匯集的場域,過去發展內科時為增加員工就業之意願,各場辦大樓都建有為數可觀之停車位,方便民眾開車上下班,但過多的私有運具使用,使得園區內部、周邊與聯外的道路均擁擠不堪,園區反受其害,由於同屬企業或建物之員工,相互多認識、瞭解且同質性高,很容易建立起互信,成功發展共乘的機制,如果能有一個共乘媒合的平台,能合理分攤費用,並具備多向聯繫與即時調度支援的機制,將可透過共乘,減少園區內外之車流數量。
  • 創新多重目的別的旅運服務園區廠商集中,但員工來自各地,如果能夠以園區為主體,整合規劃針對通勤、就醫、就學、購物、物流等生活需求的移動服務,整合遊覽車、交通車、計程車、共乘車等的多元運具,發展具多重服務功能的好行服務平台(MaaS),讓服務能夠更貼近顧客的需求,增加其方便性,將可減少不必要的共用資源浪費。
  • 尖峰用路的集體決策行為的改變才是壅塞問題的根本解決之道,對於需求遠大於供給的路段、時段,壅塞勢所難免,但因每個人的需求彈性不一樣,有的人在固定時段內要打卡,有些人可以彈性上班,故可發展集體用路的模擬與決策平台,透過調查置入大家所期望之出行時段與起迄,進行最佳化分析與模擬後,提送所需之旅行時間與道路壅堵狀況資訊,以及建議支出行時段與其旅行時間,請民眾評估是否要做出調整,連續一段時間集體互動之後,將可有效分散部分尖峰時段之流量,讓交通達到更好的均衡。
  • 轉變運具使用觀念與行為要將市民使用私有運具的習慣,直接導引改變為使用公共運輸,其落差太大,難度太高;如果能夠選擇適當的場域、情境,並提供誘因鼓勵民眾嘗試小幅度的改變,再一步步導引至習慣與偏好的轉型,就有可能將現有道路使用型態,由運車轉變為運人,根本解決壅塞問題的關鍵。因此,發展「智慧生活小助理」的資訊互動服務,提供現時最適路徑規劃與旅行時間預測,並比較提早與延後出發的可能情境方案,透過行為分析引擎,導入合宜的誘因機制,可讓私有運具的使用者由現行靜態提供交通資訊或被動由使用者來查詢交通資訊,朝向主動提供用路資訊、多元協作交通資訊以及轉化成為公共運輸使用者的目標邁進。

共創共榮、智慧內湖

  不管是智慧城市或智慧運輸,都是一種跨域生態系的建構,我們應該以使用者為中心,來擘化跨域生態系應該如何開展。實質作法可以推動整合型協作平台的過程來描述。簡單的說,這個生態系的組成元素有G、R、B、C四方,分別是:

  • GovernmentGovernment又可分為大G與小G:大G為中央政府,小G為地方政府。
  • Research大R是法人機構,小R是學校單位。
  • Business生態系的兩角色,一則是整合者,此方可謂是做莊的莊家;二則是利基者,此方可謂是做閒的閒家。
  • Customer/Citizen民眾。

G、R、B、C彼此間的互動要相當重要,先思考誰來扮演什麼角色?必須發揮什麼功能,清楚界定與釐清之後,才能建構出整體框架,發展跨域生態系推動智慧創生(ECOvation=Ecosystem生態系+Innovation創新)。在這樣的組成之下,政府責無旁貸,必須扮演領頭羊的角色,透過施政計畫、預算編列與實質部署應用,創造出進步的動能,並將局做給產、學、硏,由此互蒙其惠,創造利基,達到共創共榮。

  產業則應體認世界快速改變,指數型的演化讓我們正飆速進入未來,而未來又跟現在很不一樣,所以整合、開放與創新,是企業存續的不二法門,不要再有孤島、不要獨善其身、不要無知無感、不要找無門路,唯有大家共創共榮,才會有亮麗的明天。一般市民也必須理念相挺、熱心參與,不要固執的濫用共有資源,同時又抱怨壅塞問題所帶來的不便,數位時代有許多的問題可以用「智慧化」來解決,多一點了解,多點認同與投入,唯有大家共創共榮,困擾已久的問題才能逐步得到緩解。最後,法研機構在生態系中可以扮演居中串整驅動的角色,在智慧運輸、智慧生活與智慧城市領域,透過整合與創新,驅動政府、產業與民眾能相互提攜向上。

  內湖的壅塞問題要用智慧來解決,期待政府、法研、產業、民眾的共創共榮,就從內湖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