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電信翻新機房規格 重塑IDC服務新未來 智慧應用 影音
工研院
Event

中華電信翻新機房規格 重塑IDC服務新未來

  • DIGITIMES企劃

中華電信數據通信分公司產品經理薛人豪。
中華電信數據通信分公司產品經理薛人豪。

談到國內IDC,中華電信確實堪稱翹楚,因從2000年起經營IDC服務、佈局時間早於同業;迄今在全台建立21座資料中心,總共配置1.5萬個機櫃,服務近千家客戶,其中北台灣地區5座IDC機房更提供L2-DCI(Data Center Interconnect)服務,讓進駐客戶享受快速方便的機房間連線解決方案。中華電信數據通信分公司產品經理薛人豪表示,隨著雲端興起,已對IDC市場造成影響。早年雲尚未興盛前,IDC業務型態主要落在Local DC搭配 DR Site、意即地端和地端間的備援。近年愈來愈多企業將服務搬遷上雲,特別是讓大量客戶透過Internet存取的服務,僅將機敏應用與數據留在地端,形成地端與雲端的混和式機房架構,租用機櫃數量隨之減少。

如何讓IDC基礎進一步提升?中華電信擬定明確策略,努力吸引公有雲業者進駐。因國際級公有雲業者對IDC Facility要求甚高,驅使中華電信精益求精、打造高規格IDC機房,得以形成正向循環。薛人豪指出,中華電信已擘畫「IDC產品地圖」,列出雲服務商、電信商、內容供應商、企業等四類主要客戶,並依四類客戶的需求規劃不同產品路徑。例如雲服務商需要Hyper Scale基礎架構、高密度機櫃、DCI,而內容供應商需要客製化Cage與大頻寬等等。

所謂DCI網路,主要採用多種高階路由交換技術,提供機房間Layer 2網路連接,讓各節點形成雙備援Failover機制,亦可透過DCI Layer 2網路連到板橋機房接取公有雲。目前中華電信旗下支援DCI的機房包含信義、板橋、內湖、富國、仁美等五座,未來將延伸至更多IDC機房。此外中華電信正積極推動既有機房翻新工程,其中一個維度,是以IDC機房地點與客戶屬性的相依性為評估基礎,另一個方向則是既有機房基礎設施正規化,涵蓋機房光纜進線孔、TER/MMR、機房垂直管道、機房網路線槽等多個設計主軸。其要求機房進線孔、TER/MMR、管道間皆必須規劃兩個路徑,並相距20公尺以上。

另一方面,中華電信持續精進智慧幫手服務。回顧歷史,中華電信智慧幫手服務至今已經過三代進化,第一、二代分別立基於傳真與E-mail,到了2014年問世的第三代產品則為CMS客戶管理系統。

薛人豪透露,中華電信IDC平均每年收到的幫手服務申請次數高達6,532次,而CMS佔整體受理方式的82%,在受理類型部份以臨時授權的27%、設備查看/重啟的25%、物品代收的11%等佔比較高。值得一提,CMS歷經兩代演進,如今進入CMS 2.0格局,主要特色在於介面更簡潔、操作更簡化、申請更直覺,以填寫設備搬遷申請單為例,過去1.0時代需時15分鐘,如今瞬減為5分鐘。無論如何,中華電信將著眼於高速物聯網新世代的降臨、數位經濟生態的轉變,不斷與時俱進,重塑IDC機房的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