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反應市場的智慧物流與運籌管理 智慧應用 影音
Event
DFORUM

快速反應市場的智慧物流與運籌管理

  • DIGITIMES企劃

業者在貨物上裝上RFID電子標籤後,透過網路與系統連線,即可隨時更新貨物儲存位置、庫存數量、運送狀況,以進行全面性的控管及追蹤整合。</span>
業者在貨物上裝上RFID電子標籤後,透過網路與系統連線,即可隨時更新貨物儲存位置、庫存數量、運送狀況,以進行全面性的控管及追蹤整合。

DIGITIMES企劃

資訊化時代的全球市場,企業必須從商品研發、原物料供應、生產製造、客戶配送、以至於售後服務,都要有能力在世界各地同時進行。不只是企業本身,其客戶、供應鏈夥伴、競爭對手都是同在一個名為「全球化」的舞台上,進行激烈的合縱連橫,也讓供應鏈、物流及運籌管理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成為新時代企業競爭力的關鍵。

隨著產業環境與政策的變化、新科技的運用,物流及運籌管理影響的產業領域也愈來愈廣,更因此改變不少產業的生態。如冷凍(藏)技術及物聯網等技術,就明顯影響食品與農產品,以及醫療商品的發展。

智慧物流運籌對食品與醫療商品的影響

一般的生鮮食品、加工冷凍食品及農產品,不管是儲存或運送,都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影響而產生變化,不但可能影響商品品質,更可能衍生食安問題,也因此對於智慧物流與運籌技術的發展期待最為殷切。

另一個對於儲存及運輸要求極高的產業,就是醫療用品,舉凡藥品、疫苗、血液等,都與食品一樣,很容易在運輸時因為環境掌控不足而帶來質變,如一般的疫苗運輸過程須全程維持在2℃?8℃之間,以確保醫療安全;另一方面,藥品、疫苗也容易會有偽造、摻假、盜用等安全性問題,也衍伸出對於防偽技術的需求。

由於商品特性的需求,食品與醫療用品對於冷鏈物流的要求,遠高於一般常溫物流系統,且更為複雜,不僅要穩定的溫、濕度環境,也有時效性的問題,因此冷鏈物流需要有更高的組織性與協調性,不但需要大量的成本與投資,更需要導入更多的資訊科技,也因此成為智慧物流與運籌管理應用的最佳領域。

物聯網技術在物流與運籌管理的應用

冷鏈物流由於需要高效率、高標準環境控制與監測、商品追蹤等功能,也讓物聯網技術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從感知層的感測器、RFID,到網路層的網路通信、GPS定位,再到開放與共用的系統平台整合運作,都可為冷鏈物流帶來最大的經濟效益。

以感知層的感測器、RFID為例,由於冷鏈物流貨物對環境的敏感性很高,因此需要感測功能以確保商品不變質。早期的冷鏈物流過程,只能針對倉儲環境進行監測,至於運輸過程就不易進行即時監測,若運輸過程出現問題,往往要到貨物交接時才會發現,這對要求精確環境控制的食品或醫療用品,可說是無法接受的事實。

所幸在物聯網技術的發展下,只要在食品或醫療用品打上RFID標籤,再配合感測器蒐集數據,就可根據設定的間隔時間,自動採集環境資訊並加以儲存,再透過資料接收終端傳輸偵測資訊,回傳到監控平台,不但可追蹤查詢貨物的狀態及位置,更可對商品進行即時監控與系統調度。

如在初始設定時,可針對不同商品的環境需求,設定不同的預警標準,在物流過程中,一旦偵測到環境數值超越警戒線時,RFID標籤就可主動向系統平台發出警報,以便在問題發生的當下即時排除障礙。

結合兩岸優勢  發展冷鏈智慧物流

由於大陸的冷鏈物流發展較台灣落後許多,大部分需要溫控產品的物流配送業務,都很難全程掌握商品狀況,既有的設備陳舊無法應付冷鏈之要求條件,無法提供品質與安全保障,每年因此造成的損失超過上億元人民幣,且帶來許多安全問題。

有鑑於台灣ICT產業之優勢,在冷鏈的系統管理與科技應用方面發展完整,具備資通訊、冷凍、辨識等技術之發展與應用,以及豐富的服務經驗,經濟部商業司在2014年特別以「跨岸保鮮」與「城際保鮮儲配」為主軸,由之前海運模式擴大至空運與城際運輸,持續發展冷鏈物流技術整合與應用。

台灣冷鏈物流產業雖已成形,但由於台灣市場小,缺乏規模化的經驗,廠商的收益有限。反觀大陸冷鏈市場成長快速,且市場龐大,產業發展已由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逐漸延伸至環渤海地區與中西部地區,2011年服務產值約750億元人民幣,如果冷鏈服務的比例能達到50%,預估產值到2020年可超過2兆元人民幣。

因此大陸市場對台灣冷鏈物產業而言,將會是很大的機會,台灣廠商可憑自身的技術與過去累積的發展經驗,擴充經營範圍至大陸市場,更可為進軍全球市場做好準備。

RFID技術扮演重要角色

過去的冷鏈物流因為必須依賴人工監測商品在運送及儲存的環境數據,無法達到即時偵測及預警的目標,在運送過程中不但會造成損耗,還可能衍生安全問題。所幸在物聯網技術導入之下,透過RFID可在任何時間監控環境,並在超出警戒標準時通報系統,大幅提升了商品運送與倉儲的品質。

但RFID技術應用於冷鏈物流過程中,首先要先突破的技術瓶頸,就是如何在低溫情況下如何維持正常運作。此外,由於冷鏈管理往往需要特別設計的儲存箱,如何順利傳遞資料,也會是值得關注的議題。

但更重要的是,冷鏈物流管理如果要延伸到兩岸市場,就需要兩岸相關業者共同制定系統平台與標準,如建立兩岸聯檢資訊共用平台,以及共同制定包裝、儲存標準及統一規範,才能達到產業鏈整合及效率的最大化。

如在台灣發貨中心設置揀貨台與條碼掃描,並建立單一庫存雙儲位制度後,在大陸的發貨中心同步建立生鮮分銷倉,設置冷鏈倉儲設備,並協助快速通關與盤點分銷發貨。

如此一來,即可解決台灣輸出到大陸的冷鏈難題,可執行台灣冷藏及冷凍商品的行銷用途,台灣電子商務平台不需要在大陸設點,完全境外遙控、境內發貨,節省時間、人力及成本。未來更可利用免關稅、行郵稅等優惠台灣的利多政策,將各國產品集中於台灣發貨,吸引外資進入。

跨境物流需重視當地人才

最能展現智慧物流與運籌管理附加值的領域,莫過於跨境領域,尤其是兩岸冷鏈物流商機無窮,但相關業者指出,經營跨境物流物,一定要慎選合宜的系統管理工具,尤其是物流平台規範嚴格且變化多,如果缺乏溝通管道,將會影響管理效率。

此外,經營跨境業務,必須要善用在地人才,未來應該要透過兩岸合理的分工配置,培養跨境經營團隊的能力,並且要持續深耕與當地聯絡窗口的關係,增加對平台與市場的熟悉度。

隨著都市化、人口集中、生活型態改革、安全意識的提升等因素,冷鏈物流的需求逐漸攀升,在物流眾多分支應用中的比例也越來越高,尤其在物聯網技術導入後,冷鏈物流已經成為智慧物流與運籌管理的重要項目,只要能克服技術瓶頸並統整系統平台,冷鏈物流未來將會對智慧物流及運籌應用,產生相當大的示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