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才培育到產業創新 經濟部長郭智輝談台灣新藍圖 智慧應用 影音
DFORUM
Event

從人才培育到產業創新 經濟部長郭智輝談台灣新藍圖

  • 黃立安台北

在新政府的施政藍圖中,拚經濟的決心顯而易見,從延攬半導體產業出身的郭智輝擔任經濟部長一事,便迅速引發各界廣泛關注與期待。而郭智輝憑藉自身的產業經驗與專業知識,也被業界譽為「最懂半導體的經濟部長」。

如今恰逢全球半導體產業競爭日益激烈之時,各國紛紛搶奪人才,外商也蜂擁來台擴大投資,使台灣的人才稀缺問題更加嚴峻。

「我們估算2030年時,台灣的缺工人數將高達40萬人。」面對全球局勢的變化與挑戰,郭智輝以「草船借箭」的概念,進一步構思人才培育計畫,從五大信賴產業出發,盼透過台灣各方面優勢,吸引並培育海外人才,為台灣經濟注入新鮮血液。

 
 
 
 
 
 
 

在產業發展方面,郭智輝上任後,隨即提出兩大主軸。首先是「境外關內」,藉由供應鏈以大帶小的模式,帶領台商走向國際市場,政府也扮演著橋樑角色,掌握當地法規與資訊,協助台商形成供應鏈聚落或園區。

其次為「境內關外」,策略為引進國際知名品牌,透過免稅或稅負減半的措施,吸引鄰近國家高所得族群來台消費,並藉此提升在地產品的國際能見度,讓世界看見台灣。

郭智輝的新計畫,不僅針對眼前的人才稀缺問題,更著眼於台灣經濟的長遠發展。然而,在現今地緣政治變動下,外界相當好奇,他的構想如何為台灣在未來全球經濟競爭愈加激烈的勢態中,贏得更多機會?

以下為郭智輝接受DIGITIMES採訪的專訪紀要:

問:您從產業界出身,被喻為是最懂半導體的經濟部長,在上任前已積極展開與產業界互動的請益之旅,您感受到業界的期待是什麼? 將如何推動台灣打造更完整的半導體生態系呢?

答:過去政府跟產業間多少有些認知差異,這一次我能夠出任經濟部長,我想總統或行政院長大概是希望縮短與產業間的認知差異 ,讓政府快速回應產業界,並解決問題。 

我對五大信賴產業比較熟悉的,包括半導體、人工智慧、軍工、安控與通訊,這一方面是我可以幫助的,至於有的人提到傳統產業,我們則會透過AI來協助傳產轉型。

郭智輝接受《 It's 秀 TIME 》節目專訪,暢談施政藍圖。周世賓攝

郭智輝接受《 It's 秀 TIME 》節目專訪,暢談施政藍圖。周世賓攝

問:台灣面臨少子化,半導體產業一直面臨人才稀缺的挑戰,在國際各自競爭挖角科技人才的情勢下,您如何看待半導體人才短缺的問題?

答:我以前寫過一篇文章叫做「草船借箭」,現在透過這個概念,把世界各地的年輕學子吸引到台灣,讓他們在這裡學習應用與技術,進一步加入台灣產業。我入閣以後,經過幾次與院長等人進行討論和意見交換,將會推出一個全額獎學金計畫,讓國內外學子都能夠透過學習,來台灣工作。

以前念師範學院,不用付學費,但要服務幾年,軍中也是類似的概念。現在推出的計畫也是這樣。如果高中畢業後,來台灣念兩年書,或者在海外念完大學,再來台灣接著念兩年,我們都會給一個學歷,這兩年的學費和學雜費全免,生活費則可能由企業提供。

問:會有與企業建教合作的規畫嗎?

答:指的是假設將來畢業後,到企業服務四年,現在都還在研擬。現在積極推動AI,希望在未來四年內,台灣能培養出20萬AI人才。不僅在國內推動,也希望吸引海外人才,現在有許多世界知名的AI公司,包括NVIDIA、超微(AMD)、美光(Micron)、英飛凌(Infineon)等,都要來台灣投資。

坦白說,台灣不太可能有足夠的人才供這些企業選擇,如果所有公司都搶我們的人才,可能會出現人力短缺。像是從台積電挖人,到處挖角並不是一個好的解決方法。因此,我告訴外商公司,假設你們來台灣需要1,000名員工,其中500人必須從海外帶來。

但這些外商也表示,從海外招募500人並不是他們的專業,HR部門也無法做到。我說,沒關係,但在台灣的專案中,例如三年或五年的項目,政府會協助補齊一半的工程師,或是培訓企業所需的人才。

郭智輝有信心透過「草船借箭」的方式,吸引全球人才為台灣所用。周世賓攝

郭智輝有信心透過「草船借箭」的方式,吸引全球人才為台灣所用。周世賓攝

為此,政府擬推出全額獎學金計畫,專為國內外學生設計。學生就讀兩年,這兩年的學費由政府補助,生活費則由企業資助。如果是傳統產業,則由企業與政府共同出資。計劃每年培養2.5萬名新人才,預期四年內可達到10萬人,這些人才進入產業後,可以顯著滿足需求。

預計到2030年,台灣缺工人數將達到40萬人,不僅是工程師,還包括一些藍領階級。對於藍領階級,我們希望他們在台灣接受3~6個月培訓,再進入職場。儘管這些職位對學歷要求較低,仍希望通過培訓機制,確保他們能夠順利工作。未來,政府將在人才培養領域投入更多資源,滿足企業需求,使台灣在科技產業佔據重要地位。

我認為,對科學家或工程師來說,台灣是適合工作與學習的地方,氣候與物價都有優勢。我希望把台灣打造成最適合訓練與教育的寶島,讓世界各地的人們只要想學習高科技技能,都可以來到台灣,因為只有台灣才有這樣的條件。相關辦法將儘快公布。

 
 
 
 
 
 

問:預計四年內培育20萬名AI人才,不只是大語言模型訓練等人才,也包括百工百業的AI應用人才培育,實際上將如何推動呢?

答:這個計畫不僅針對海外青年學子,也對台灣學生有所幫助。對於大一或大二的台灣學生,如果發現目前的科系與未來職業不匹配,可以轉到政府推出的AI訓練專案,這個專案大約需要兩年時間,畢業後即可進入職場。

對於海外學子,除了需要學習課程,還要適應台灣的語言和環境;相比之下,台灣學生不需要這些額外的適應,因此有更大的靈活性。如果在大一、大二,甚至大三時選擇轉向AI領域,仍然可以學習相關技能並應用於未來工作。

我們的AI訓練專案涵蓋三個主要方向:製造業、服務業和行政類。無論是在學學生還是想轉行的人,都可以參加這些專案,提升技術能力,並在畢業後迅速進入職場。

目前每年來台灣的僑外生約有2.5萬人,但只有四成選擇留在台灣。希望通過這些專案,將每年留在台灣的人才數量提升至3萬人,這樣可以讓台灣企業在招聘時更加得心應手,並鼓勵新創企業的發展。

問:能否分享針對鼓勵新創的構想?是否會與AI人才培育進行搭配?

答:台灣必須打造一個世界級的基地,舉例像是美國舊金山現在主要集中於新創產業,已經沒有供應鏈,而新加坡儘管有工廠,但其新創產業蓬勃發展,資金和人才集中,形成了強大的市場。

相比之下,台灣的條件更具優勢。半導體和AI伺服器的製造重心都在台灣,我們應該利用這些優勢來建立一個強大的市場。不僅是AI領域,其他如醫療產業也會面臨人才短缺問題。

我們計劃開放更多機會給外國人來台灣學習,並要求他們取得執照後留下來工作,這樣的模式可以應用於各行各業,解決人才缺乏的問題。

問:最近提到「境外關內」的構想,與您曾提出台灣應有國土延伸計畫不謀而合,能否進一步分享有哪些規劃?如何在多個海外據點打造如同「新竹科學園區」的模式,延續台灣供應鏈優勢呢?

答:這個構想的起源是台積電到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要帶動供應鏈到美國去,其實會有不少困難,包括異地人才的問題和與當地政府溝通的挑戰等。

因此希望透過台灣政府的協助,幫助台灣企業在國外建立橋樑,解決他們面臨的問題,例如與當地政府洽談生產建廠或土地優惠等事宜。

我們希望能有一家大公司在當地,通過以大帶小的方式推動供應鏈發展。目前也觀察到美國半導體產業逐步復甦,包括英特爾(Intel)、德州儀器(TI)、恩智浦(NXP)和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都在德州。因此,我們正在評估亞利桑那州和德州的條件,看看哪一個州政府能提供更有利的支持。

郭智輝提出「境外關內」的政策構想,要「由大帶小」把台灣供應鏈帶到美、日甚至歐洲國家。周世賓攝


郭智輝提出「境外關內」的政策構想,要「由大帶小」把台灣供應鏈帶到美、日甚至歐洲國家。周世賓攝

問:延續「境外關內」的部分,目前跨部會協商進度如何?與外國如日本九州、美國德州等接洽狀況如何?預期什麼時候可以看到成果? 

答:近期我們與德州州長共同簽署了「台灣-德州經濟發展意向聲明」,對方提供的條件非常有利。如果我們在德州建立「境外關內」的基地,可以先將半導體供應鏈帶往當地。德州州長也對我們發展低軌衛星產業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而德州在無人載具產業方面已經非常成熟,相較之下,台灣還在發展階段。

我們會與業界深入討論,激發出更適合台灣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外展需求。只有在當地建立基地,才能有效吸引當地員工,這對台灣長遠發展至關重要,類似情況在日本也有所體現,這得益於台積電的推動。

目前,我也在考慮東南亞哪些國家最適合建立「境內關外」的生產基地。我們強調以大帶小的策略,專注於供應鏈。對大公司而言,完善的供應鏈可以顯著降低成本,並且供應鏈的發展將回饋給組裝廠,從整個生態系統的角度來看,這將對台灣企業帶來很大幫助。

問:歐洲捷克也是考量中的國家嗎?

答:在我們的考量中,首先會選擇對台灣友善的國家。目前與捷克的交流已不僅限於經濟部層面,更提升到國家戰略層級,我們預期不久會有具體成果。

過去,政府在處事上強調穩健,但從商業角度看,企業通常更靈活,善於捕捉機會,政府則是謀定而後動,這是兩者間的差異。然而,只要評估後認為這樣的合作對雙方及整個國家有利,我們會迅速推進相關工作。

問:部長也有提到「境內關外」,能否分享具體的概念與計畫?

答:「境內關外」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免稅政策吸引外國品牌來台灣。 現今許多國家之間已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我們需要思考如何利用台灣的優勢來吸引國際投資。例如,香港在1997年以前,以其名品購物和美食吸引了大量遊客,我們希望在台灣打造類似的吸引力。

我們正在要求團隊主動聯繫世界排名前150的品牌,邀請精品來台設立據點。除了已經在台灣的國際名品,還希望更多國人不熟知的品牌能來台,並通過政府的獎勵措施來促進其落地。目標是擴大台灣內需市場,吸引有消費力的觀光客來台品嚐美食、購買國際名品,同時發掘台灣當地的優質商品。

未來,這些世界級品牌的進駐,將推動台灣本地產品和美食的經濟發展。我們希望高消費力的鄰國遊客能來台消費,也讓台灣本地有錢人留在國內消費。這樣一來,不僅能提升民生和服務業的價值,還能促使收入成長,讓台灣在全球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照片為5月29日郭智輝新任經濟部長後數日,出席「2024台灣產業併購與轉型論壇」。符世旻攝(資料照)

照片為5月29日郭智輝新任經濟部長後數日,出席「2024台灣產業併購與轉型論壇」。符世旻攝(資料照)

問: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提過,全球化與自由貿易幾乎已死,地緣政治對於近年台灣科技產業布局帶來重要影響,對應到不同國家或區域的差異如美國、日本、歐洲或東協等,您認為台灣廠商準備好面對這一波供應鏈重組的挑戰嗎? 經濟部將如何協助台灣科技產業呢?

答:在全球供應鏈的布局中,大公司扮演著關鍵角色。以台積電為例,無論它選擇將生產基地設在何處,相關供應鏈也會隨之跟進。沒有大型企業支撐,供應鏈很難有效地向外擴展。

未來,台灣將在幾大產業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電動車將成為一個重要領域。儘管電動車市場國際品牌眾多,但台灣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在品牌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目前,台灣的角色更多是作為電動車的代工製造商。只有在生產量取得規模效益,才能降低成本,這一點類似於台積電的生產模式,台灣需要具備彈性和效率,才能在這個市場取得成功。

在電動車產業中,台灣應該專注於發展物流車、卡車、大巴等大型載具,這些大型載具的市場需求相對有限,但如果集中在幾個主要國家市場,台灣有望在全球競爭中佔據優勢,透過專注於利基市場,台灣可以找到最具競爭力的位置,並在全球市場脫穎而出。

 
 

台灣的資源相對有限,直接發展自主品牌對我們來說可能不利。相對而言,通過整合各行各業,並利用「Taiwan Select」或是「Formosa Select」的概念推廣台灣品牌,將是一種更有效的策略。

舉例而言,台灣在地的知名品牌如奇美包子、義美餅乾、小美冰品等,外國人對這些品牌並不了解,但透過整合台灣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設立台灣專區,例如在美國等地,讓消費者能夠一目了然地看到台灣的品牌。

這樣做的核心在於強調台灣的存在,企業可以通過我們的窗口,進軍全球市場,從而降低中小企業的成本,同時提升台灣品牌的國際認知度。

 
責任編輯:陳至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