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人機協作效益 台灣生產力4.0計畫上路 智慧應用 影音
TERADYNE
ADI

促進人機協作效益 台灣生產力4.0計畫上路

  • DIGITIMES企劃

隨著相關硬體技術與系統整合能力漸趨完備,台灣智慧機器人產業應加速佈局手眼力機器人技術、產品和自動化系統整合之服務,仍有多處技術缺口亟須敉平。資料來源:PMC、MIRDC、工研院機械所、IEK
隨著相關硬體技術與系統整合能力漸趨完備,台灣智慧機器人產業應加速佈局手眼力機器人技術、產品和自動化系統整合之服務,仍有多處技術缺口亟須敉平。資料來源:PMC、MIRDC、工研院機械所、IEK

自2011年德國加速推動「工業4.0」戰略以來,確實已造成亞洲地區製造業龐大壓力,各國也相繼提出或跟進智慧自動化對策。惟其核心要素之一的機器人與人類社會關聯性,也變得越來越緊密,如何能用來解決缺工問題,又避免衝擊就業人口?相關人機協同作業技術發展,將是未來台灣機器人產業維持成長的關鍵。

因應德國工業4.0戰略威脅,亞洲各國皆已針對製造業跟進或提出智慧自動化對策,機器人將扮演智慧工廠內的關鍵角色。而大陸日前發表的「中國製造2025」計畫,也聚焦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高階數控機床和機器人、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10大重點發展領域,將更加深台灣製造業對紅色供應鏈擴散的危機感。

智動化最佳示範案例的「先進複合化多用途鈑金加工解決方案」架構,係由工研院負責系統整合、硬體設計,加入台勵福提供設備及硬體製造,最終進行系統驗證。資料來源:台勵福公司

智動化最佳示範案例的「先進複合化多用途鈑金加工解決方案」架構,係由工研院負責系統整合、硬體設計,加入台勵福提供設備及硬體製造,最終進行系統驗證。資料來源:台勵福公司

惟當機器人逐步成為智慧自動化核心要素之一,其與人類社會關聯性也越來越緊密,如何能用來解決高齡少子化缺工問題的推力,又避免衝擊目前就業人口的拉力?將是機器人產業維持成長的關鍵。

如推進大陸在2013年成為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消費市場的主要動力之一,便是源自於當地嚴重的缺工及工資上漲問題,進而提升製造業價值鏈。台灣即將擴大推動的10年期「生產力4.0計畫」,也期望可緩解從今(2015)年起,15~64歲工作年齡人口逐年遞減的威脅。

在「生產力4.0計畫」中,已優先選定工具機、金屬加工、3C、食品、醫療、農業、物流等七大領域,將導入物聯網、智慧機器人及大數據等創新應用;從而帶動產業升級,達到「虛(網路)實(生產線)整合」的境界;最終以智慧機器人取代生產製造,而高素質人力則用來操作智慧工廠,實質提升人均生產力,擺脫薪資停滯痼疾。目標希望能在10年內,讓員工「321翻轉成為123」——從現行「3人領2分薪水,完成1分產能 」,變成「1人完成2倍高值化產能、領3分薪水」。

從自動化「以人換人」升級  衍生智慧自動化商機

工研院IEK剖析台灣自動化產業迄今發展,可概分為三階段:生產力1.0資本密集產業(1982~1991)、2.0技術密集產業(1991~2001)、3.0創新密集產業(2001~2011),前兩階段人均產值分別成長81%、60%;期望進入生產力4.0前期(2011~2015)智慧密集產業後,能透過工業機器人整合智慧自動化系統,為製造業提升生產效率?良率,增加產能及營收;延長高素質人力的工作年齡,每人可教導多台機器人,同時節約企業人力成本、解決未來勞動力不足問題。

智慧工廠也從傳統自動化「以(機器)人換人」的概念,陸續從多機器人工作單元轉換為多機協調合作,到更智慧化的人機協同作業。讓人不再提供單純勞力,而是做為決策及管理者,執行複雜及需要判斷的作業,達到即時彈性調整產線和優化升級的目標;機器人則可從事重覆精密動作,再整合多軸關節、人機協同、3D視覺辨識、力量感知、順應關節等多項控制技術,提升快速應變和多方溝通能力,貼近現今需求快速變動的市場。

創造應用情境  提升產業總體競爭力

為因應產品生命週期縮短、產線製程更換頻繁,技術需求更為智慧化,可選擇智慧上下料、智慧插件、智慧鎖固、智慧搬運等技術發展。近年來經濟部工業局推動智慧自動化產業發展,也開始重視創造應用情境,透過選定重點領域產業,輔導業者建置智慧自動化整線示範案例;並讓其他廠商親自參訪、觀摩現場並彼此交流,以擴大成效,回頭改善工作環境、提升運籌能量。

近期選擇示範觀摩的台勵福公司,主要生產CNC沖床、折床、雷射切割及複合加工機、旋臂鑽床等產品,為全球前10大鈑金工具機品牌廠商。期待藉由經濟部智慧自動化推動辦公室協助,採用自家多機種彈性設備,有效串連起整線?廠自動化生產模式;進而快速累積沖、折、雷三種薄板加工技術,建置整廠整線智動化服務能力,也為有意回台投資的台商提供智動化最佳示範案例。

於廠內發表的「先進複合化多用途鈑金加工解決方案」架構,係由工研院負責系統整合、硬體設計,加入台勵福提供設備及硬體製造,最終進行系統驗證。從CNC折床、雷射切割機、工業機器人等單機智動化作業開始,到連結自動倉儲設備上下料,進行整線連結智動化生產,分別採用工研院開發的20kg荷重等級6軸工業機器人、視覺定位技術與機構,加上走行軸整合台勵福折床,進行鈑金件上下料及折彎製程;並由機械取拿手及其搭配之陣列式吸盤組與平整度感測器、厚度感測器,快速取放物料;通過平行移動平台,整合雷射切割複合機。

其機械取拿手之智慧吸盤陣列終端效應器,透過智慧化設計的吸盤陣列,可針對不同鈑件,使用對應組別吸盤;可程式化設計,為此終端效應器帶來更高的自由度;且因為採可拆卸式吸盤,提高其多功能使用性。在吸盤陣列穿插感測器,得以感測接觸面之平整度,確保吸取鈑件時,不會發生掉落等危險動作;並能感測吸取鈑件之厚度,不會同時吸取多件物料。

6軸工業機器人加入走行軸後,不僅可利用智慧視覺技術彌補在快速移動下,走行軸精度不佳的問題;還能透過此種設計,降低機械生產成本。「未來僅須搭配一視覺系統,就能擴大機器人工作範圍。」而不必為了達到更多運動空間,打造大型機種,相對降低成本;且因為在人員教導操作上更為簡單,也可望降低人力成本。

建議採取劃時代革新  敉平台灣機器人技術缺口

隨著相關硬體技術與系統整合能力漸趨完備,台灣智慧機器人產業應加速佈局手眼力機器人技術、產品和自動化系統整合之服務。IEK指出,現今台灣工業機器人產業仍有多處技術缺口亟須敉平,包括:設備與機器人整合服務上,控制器在通訊規格的支援度;關鍵零組件之諧波式減速機,仍有些許技術差距;多軸關節型機種面臨嚴酷的市場競爭,且未具量產的成本優勢;控制器精度、訊號迴授速度,影響同步控制極限;泛用型多軸多系統精密運動控制平台中的台製伺服馬達,無法支援國外控制器與高解析度編碼器;3D視覺定位模組及演算法,與手臂末端搭載的夾爪、治具、力量感測器等零組件搭配,將是影響機器人精度的關鍵。

有別於日本FANUC以「漸進式革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為機器人發展主軸,長年來以NC技術的知識為基礎,逐步累積產品改良所生的革新發展;至今仍以機器人生產機器人的方式、CNC融合機能與視覺技術應用、撓性伺服夾爪開發、綠色人機協同作業機器人等技術,持續為產品附加新功能的漸進式革新,來拓展全球市占率。

IEK建議台灣廠商,在工業機器人應採取「劃時代革新」方式,朝特定需求方向推出新品或技術,凸顯產品獨特性,競爭力速度就會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