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工研院
ST Microsite

台灣的人才困境

連假在家讀前美國在台協會主席卜睿哲的新作《艱難的抉擇》,卜睿哲是台灣通,旁徵博引的資料頗有參考價值,他從台灣困境出發,論述兩黨的政治人物在年金改革與核能政策時,常常都是政黨利益大於社會效益。

這些都是我們熟知的議題,但台灣專家寫的沒有人看,因為我們總是懷疑寫文章的人別有所圖。此外,卜睿哲對於台灣所得分配與人才困境,也有些獨到的觀察。

不久前,DIGITIMES幫台灣半導體協會完成「2022年IC設計產業白皮書」,在報告中指出,如果到2030年為止,台灣IC設計產業維持年均6%的成長,估計台灣還需要3.4萬名IC設計人才。

然而IC設計人才多數來自電機、資工、數學背景,台灣每年STEM背景的研究所畢業生不過1萬人上下,聯發科、瑞昱、聯詠相互競爭之外,還得面對半導體廠、IT公司搶人才的壓力。

其次,從整個台灣的角度看,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從需求而言,蓬勃發展的科技產業工程人才供不應求,但根據麥肯錫(McKinsey)研究,「人員管理、企劃決策、創意,能與利益關係人溝通的人,被自動化工具取代的可能性最低」。

另一份研究指出,台灣的人力資源欠缺非重複性,分析型、互動型,包括創新、創意性的工作,以及積極在國際市場上與他人競爭的能力。

這些人一定要是理工背景嗎?我們公司的研究員,唸理工與社會科學的人大約各半,表現好壞與長期的價值不是因為大學之前唸什麼,其他媒體高層說:「願意,比能力重要」,我也深以為然。

如果「忠誠」意味著極度忍受大材小用的工作,那人生是灰色的;如果年輕人得放棄賺夠錢去結婚的念頭,才能去尋找自己最喜歡的工作,那就是現在年輕人的雙重困境。

從很多條件思考,依附在台灣科技主流產業的高階服務業,可能是我們共同的機會,在大型服務業的員工薪資比家族企業為主的小型服務業多出54%的薪水。

支持本土大型、專業的服務業,就可以多聘用唸社會科學的人,這些都是可能的路徑,但您得確定自己是不是頂尖的社會科學人才,也要禁得起在科學領域裡的考驗。當然,跨域的人才得有伯樂,也得有發揮的平台。

台灣200名員工以上的本土大型服務業,除了通路、電信、金融之外,還有多少機會呢?在量產製造領域上發光發熱的台灣科技公司,願意給本土非理工科系的畢業生多少機會?

為擁有近40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手創辦科技專業媒體《電子時報》(DIGITIMES),著有《矽島的危與機》、《東方之盾》、《斷鏈之後》、《科技島鏈》、《巧借東風》、《西進與長征》、《出擊》、《電腦王國ROC》、《打造數位台灣》、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總部及大專院校講授產業趨勢,遍訪中國、歐美、亞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