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EVmember
ADI

重新檢視台灣的策略定位

亞太營運中心是昧於對自己優勢條件與策略目標匹配的認知,又過了1/4世紀,台灣經濟成長趨緩,產業欲振乏力,是該重新制定新經濟藍圖的時候了。(圖片來源:Pixabay)

1992年台灣與大陸經濟實力的對比來到顛峰,台灣的GDP約當大陸GDP的44%,台灣的人均所得超過大陸的25倍。當時的氣氛是台灣的經濟成長已經歷了一段很長的快速成長期,要更上層樓需要一個全新的高層次戰略規劃。次年,大前研一來台,提出了台灣做為亞太營運中心的構想。蕭萬長時任經建會主委,接納了這個構想並將它當成台灣的發展政策。這是台灣宏觀經濟政策最大膽的嚐試;以台灣的經濟規模而論,這個策略定位堪比大陸現在所提的一帶一路。

從執行的結果來看,這個構想顯然是失敗的。一般而言,營運(operation)指的是生產製造、市場行銷以及後勤服務。從具體的條件來看,台灣只有當時的經濟力量以及地理位置具有部份優勢。在生產製造方面,當時的台灣人均所得超過大陸的25倍,意味著企業的人事成本大致也是如此,兼諸土地缺乏,環保意識抬頭;在市場行銷方面,台灣的內部市場亦不是主要市場。以這樣的條件,台灣怎麼有機會成為亞太營運中心?

維基在《亞太營運中心》這條目中將失敗歸諸於大陸的掣肘,這是昧於對自己優勢條件與策略目標匹配的認知。連台灣自己的生產製造乃至於市場行銷都想要移出去-這也是當初李登輝提出戒急用忍政策的背景,何況是吸引外國企業到台灣設立亞太營運中心?

又過了1/4世紀,台灣的經濟成長趨緩,產業欲振乏力,是該重新制定新經濟藍圖的時候了。

檢視台灣的現有條件,人均所得從92年排名26滑落至2016年的34,在已開發國家中薪資偏低。由於80年代末、90年代初高等教育的大幅擴充,研究所以上人才超過本地產業所需。物價相對低廉,在人身安全、生活便利、醫療體系等綜合考量下,已有幾年是外派人員(expatriate)的首選。整體經濟雖然遲緩,但有些產業根底尚在,譬如半導體、電子、石化、醫療體系等。台灣的中間材貿易占GDP的比例高達64%,顯示台灣與貿易伙伴之間的關係合作多過於競爭-台灣已整合入他們產品結構中的一環。

在這樣的條件下,政府對台灣的策略定位是亞洲●矽谷,有些跨國企業的計劃卻是特定產業的研發中心。我的想法比較偏向後者:從原先發展良好的製造服務業擴充至研發服務業有力可借,也鞏固價值鏈中更多的環節,薪水也高。螢幕前的你怎麼想?我無力言說,只能指向貝聿銘和他欽佩其境界,用之意境、造境的唐詩:「宿習修來得慧根,多聞第一卻忘言。」(劉禹錫說禪)

圖片來源:法新社、Pei Cobb Freed & Partners、Library of Congress

註1:《貝聿銘全集》2012 積木文化。卡特.懷斯曼 Carter Wiseman 前言。

註2:《貝聿銘:現代主義泰斗》1996 智庫。本段翻錯,下附原文 Michael Cannell 1995/11/7《I.M. Pei: Mandarin of Modernism》Clarkson Potter:「Pei says he thinks about design in his native Chinese. The vociferous guardians of French culture would have derived little comfort from the image of an American plotting the Louvre''s future in Chinese.」

註3:《與貝聿銘對話》蓋羅.馮.波姆 2003 聯經〈貝聿銘的中國情懷─譯者訪談錄〉林兵譯。

註4:《傅斯年傳》焦潤明 2002 人民出版社。

現為DIGITIMES顧問,1988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任教於中央大學,後轉往科技產業發展。曾任茂德科技董事及副總、普天茂德科技總經理、康帝科技總經理等職位。曾於 Taiwan Semicon 任諮詢委員,主持黃光論壇。2001~2002 獲選為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監事、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