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Microchip
ST Microsite

改變「人」定義的科技

人工智慧和基因編輯這兩個技術正在從心智、從生理層面改變人之所以為人的定義,也是能衍生最多、最長遠利益的技術。(圖片來源:Luc Viatour / https://Lucnix.be)

分散式能源、奈米材料、儲能技術、3D列印、機器人、物聯網、VR/AR/MR(Mixed reality)/CR(Cinemax Reality)、人工智慧、自駕車、5G、區塊鏈、量子電腦、生物電腦、腦機介面、植入式晶片、基因編輯(genome editing)以及從這些基礎技術衍生出來的各種應用系統如工業4.0、FinTech、MediTech、LegalTech、智慧居家等等,這些近年內興起的科技名詞讓人看的眼花撩亂。

這其中很多技術在被成功導入後成為現實世界的一部份,或者成為更廣義新科技項目中技術的一部份,但影響力也可能就僅止於此。現在談新興科技大概沒有人再談雲端了,雖然每個人每天可能都得用到它。海量存儲(mass storage)亦然,它已是每個資料中心的必備條件,也是機器學習的基礎設施。至於大數據,現在它成了機器學習的過路風景。新興的科技有各自的技術特徵與影響力,生命週期也各自不同。

在這些眾多的新興科技之中,我認為人工智慧和基因編輯-也許還有幹細胞-的影響可能最廣最深。90年代象棋程式提升至4、5段後我就不再下象棋;AlphaGo問世之後,下圍棋也是興味索然。人與人工智慧競技,就好像下五子棋執白子,未下之前已先輸,是遊戲中的薛西佛斯(希臘神話中此人無止盡地推一塊巨石至山頂卻始終徒勞無功)。不止是遊戲,像訂定或檢視複雜如ISDA(International Swaps and Derivatives Association) Master Agreement的法律文件,顯然人工智慧會比人類更勝任,還有很多的傳統心智運作專業如會計師、醫師、程式工程師、基金經理等受影響的程度也相去不遠。人工智慧所引起的變革不只是工作機會的喪失,而是人心智領域的遷移。如果這些工作由人工智慧處理比較合適,那麼人何以用心?教育、學習呢?

基因編輯的應用面很廣,但主要可以歸類在糧食和醫療兩大領域。最近的進展是以CRISPR-Cas9編輯基因以抑制豬的內源性反轉錄病毒(porcine endogenous retrovirus),使人體的免疫系統對移植豬的器官不排斥,目前預計有眼角膜、肺臟、腎臟、肝臟、心臟等臟器可以移植,有些臟器在靈長類身上已移植經一年多而無排斥現象。記得多年以前糖尿病患者可以施打豬胰島素嗎?現在豬胰臟的移植也經歷了9年而未見排斥。幹細胞研究起動較早,好像高潮已過,其實是方興未艾,預計最早的應用在於重新長牙。這些技術將完全改變醫療的內容,像植牙、洗腎等就要快寫入醫療史。但更核心的影響是這些移植、新長器官的技術挑戰人的生物主體性:人什麼都可以換或者重新來過嗎?

這兩個技術正在從心智、從生理層面改變人之所以為人的定義。人的定義邊界移動了,它們的影響自然不會局限在工商業的層面,從生活、教育、就業、組織、社會制度等都會因之改變。如果單就在商言商,這兩個項目也是能衍生最多、最長遠利益的技術。

現為DIGITIMES顧問,1988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任教於中央大學,後轉往科技產業發展。曾任茂德科技董事及副總、普天茂德科技總經理、康帝科技總經理等職位。曾於 Taiwan Semicon 任諮詢委員,主持黃光論壇。2001~2002 獲選為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監事、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