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發展日新月異 工安新意外須用心防範
工業安全衛生的相關事件,往往會隨著產業結構及科技發展的變化,而時時出現各種前所未有的新狀況,也因此讓預防及應變的難度大增。
如為了達到節能減碳的目標,許多企業除了考慮購買綠電、新建廠房或改建舊廠房為綠建築外,尤其在電業法修正放寬再生能源售電的限制後,企業未來還可以將剩餘的綠電銷售給其他用戶,安裝太陽能電池板,也因此成為許多企業的主要選項之一。
根據美國太陽能協會的報告顯示,2016年美國新安裝的太陽光電發電量已達14.6GW,不但創下史上新高,在所有新供電來源中,太陽能更以39%的比例,領先天然氣的29%及風力發電的26%,首度成為新增發電量最大來源。
在越南設廠的台灣某大紡織業上市公司,就計畫在新建的20棟廠房屋頂上安裝太陽能電池板,除了可利用太陽能減少能源費用外,歐洲市場對於製造商碳足跡的高度重視,讓製造業必須要設法提升綠色形象,也成為廠商導入太陽能電池板的原因之一。
但另一方面,太陽能電池板也為工業安全管理,帶來全新的挑戰。已破產的荷蘭Scheuten Solar Systems太陽能公司,因為由其出產的太陽能電池板的電路連結系統有缺陷,太陽能和背後接線盒之間的連結,有可能造成電路走火,損壞接線盒並形成悶燒,據荷蘭當地媒體報導,歐洲至少有15座屋頂因此發生火災。
傳統的滅火流程,以安全方法切斷電路,是必要的步驟之一,除了避免災情擴大外,也是對救火人員的生命加以保障。如果是一般的建築物,由於電力來源來自於外部,只要協調電力公司,切斷電路並非難事,但如果是安裝在屋頂的太陽能電池板起火,由於本身仍可能處於發電狀況,斷電就會變得非常困難,也導致災情更難以控制。
如蘋果公司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工廠屋頂的太陽能電池板起火,當地消防局共出動了1,000多名消防員,花了約35分鐘撲滅大火。專家指出,現場可能沒有安裝濃煙或溫度感測器,或是有安裝卻出現失靈狀況,否則只要感測器正常作用並即時發出警告,就不會發生這麼大的火災。
無獨有偶的是,台北市自來水園區沉澱池上方設置的太陽能電池板,也在2016年疑似發生自燃事件,燃燒面積約達400平方公尺,經消防人員搶救,總共有35組面板燒毀,損失金額約新台幣300萬元。
初步分析,是因為北市府自來水處所設太陽能電池板屬於移動式,與一般固定式的不同,所以電源連接處常常拔開,加上模組是2010年設置,插頭插拔次數太多造成損害才導致起火。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太陽能電池板的壽命往往會超過10年以上,如果業者只關心安裝及使用,卻對於工安意外掉以輕心,隨著太陽能電池板的使用時間遞增,發生工安意外的可能性也會跟著大增,業者勢必要更加小心謹慎。
機器人協同作業需求增加 人員安全要注意
另一個全新的工安領域,就是工業機器人(機器手臂)。工業機器人投入生產線的歷史已經相當悠久,但過去的作業方式多半都會為機器手臂的工作範圍設定圍籬,禁止人員出入,因此過去並沒有傳出特別重大的傷亡事件。
但在2015年,福斯汽車(Volkswagen)位於德國法蘭克福以北的鮑納塔(Baunatal)工廠,卻發生一起極為罕見的工業事故,這起事故是在一位22歲工程承包商在操作機器人時,機器人卻突然發生故障,重擊受害者的胸部,並將其輾壓在工廠的金屬板上,造成受害者傷重不治,當場死亡。
薩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人工智慧專家惠特比(Blay Whitby)指出,福斯汽車的安全防護設計主要是由軟體提供,當時技師正好在設定此一軟體,有可能是因為設定時人為操作不當,導致機器人執行錯誤的指令,而非機器人自己出了問題。
事實上,第一起有紀錄的機器人致人死亡事件,是發生在1979年的福特美國工廠。自此之後,這類事件每年發生不到1起,相較於其他致人死亡的工業事故,因為機器人導致的人員傷亡所佔的比例可說是微乎其微。
許多專家也因此呼籲業者不需要太過擔心,只要有正確的設定,工廠的機器人並不會對員工造成任何威脅,而且還可以因為讓機器人來執行原本人類執行的危險工作,進而減少人類在一系列工業事故中傷亡。
但由於協作機器人(Collaborative Robot;Cobot)已經開始出現在產線之中,由於協作機器人是在人們身邊工作,所以要特別加強感測器及其他安防設計,以限制Cobot的力量,並防止高速衝撞的可能性。
用科技幫助減少人為錯誤
事實上,拜科技所賜,產線的人員安全其實可以得到更多的保障,但作業環境安全與否,終歸還是要考慮人為因素。
以作業環境測定為例,管理人員應該要有清楚的認知,作業環境測定不只是簡單地將作業勞工所存在環境中的暴露有害物,收集到採樣介質或量測儀器的感應器而已,而是要結合現場觀察、人員訪談和測定,以作為判斷潛在危害是否存在和人員保護是否充分要求的計畫,如果不能確實執行,再好的計畫也將形同虛設。
如為了獲得良好品質的暴露資料,不僅要有完善的採樣策略,完整仔細的現場觀察和人員訪談紀錄,更是解讀測定資料的重要參考,必須要做好詳盡的方法和實施步驟規劃和描述。
但傳統的紙筆訪談方式,不管是紀錄、保存及查詢都相當不便,透過感測器、智慧行動裝置及雲端環境,將作業過程數位化,除了可以提升測定品質外,更重要的是,藉由科技的幫助,設法降低人為可能發生的疏失,才是避免工安意外的最佳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