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趨於成熟 企業活用BI已非難事 智慧應用 影音
工研院
ST Microsite

技術趨於成熟 企業活用BI已非難事

  • DIGITIMES企劃

受惠於自助化BI分析,製造業前線作業人員已能自行產生相關管理報表,以利於即時解決產線良率問題。DIGITIMES攝
受惠於自助化BI分析,製造業前線作業人員已能自行產生相關管理報表,以利於即時解決產線良率問題。DIGITIMES攝

曾有從事BI顧問服務的業者埋怨,過去執行專案的利潤不菲,但近幾年來情勢丕變,一件預算不過新台幣10萬元或20萬元等級的案子,竟出現高達7、8同業競相搶案的盛況,情況何以演變至此?

以往論及商業智慧系統的建置,確實稱得是浩大工程,一開始即需斥鉅資購進ETL工具,再來由外部顧問專家協助推動資料倉儲的規劃、設計,此部分便需付出可觀代價,更遑論後續還得購置相關主機、儲存設備、軟體授權,運用龐大資本堆砌成為資料倉儲。

做到這裡,事情還沒完結;在後續,舉凡報表系統、OLAP、資料採礦、平衡評分卡、企業績效管理(EPM)…等一干工具,樣樣都得用鈔票來加以取得。而當上述BI系統基礎架構就緒,無異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建造起萬丈高樓,但此時住戶即可進駐?顯然不行,還得請設計師裝潢,並添購傢俱,也就是由BI平台所衍生的各種應用服務,這些服務的成形,少不得需要外部顧問從旁輔助,當然也得為此支付可觀酬金。

早期BI建置不易 影響企業導入意願
其實最麻煩的,還在於後頭。完善的BI系統基礎架構,就像是機能完備的礦場,裡頭蘊藏的大量資料,好比豐富的原始礦石,但前端來自於行銷、商業決策、商品陳列…等形形色色的需求,彼此所欲取得的寶石,色澤、成分、重量、形狀…等等條件,都猶如南轅北轍,因此總得有人居間幫忙,將原始礦石提煉成為使用者想要的寶石,而這個負責提供協助的人,即是IT管理者,他們沒有三頭六臂,也與所人一樣,只有一天24小時的時間可供運用,所以如果登門領取寶石的案件數量太多,其結果就是苦苦的等待。

試想,明知對手將不久後提出某檔行銷活動,對自身的殺傷力不小,本該儘速研擬反制方案,卻因為IT部門所需處理的案件過多,礙於分身乏術,實在無法滿足行銷部門急如星火的分析報表產製需求,值此時刻,企業只能任由競爭對手予取予求,氣得跳腳的行銷人員,難免心生怨懟,建造了這一堆看似船堅炮利的BI設施,真是中看不中用!

前述種種因素,無疑也是抑制多數企業BI應用成效的主因。但過去是如此,現在依然是相同情況?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伴隨相關產品與技術的演進,其成熟度到達一定火候,所以建置成本早已不是從前的駭人天價,而且系統操作門檻也大幅降低,只要結合適當的教育訓練,人人都可獨力執行分析並產出報表,毋需凡事倚賴IT人員。

在此情況下,過去靠著BI建置服務即不愁吃穿的業者,如今面對截然不同的處境,不僅東西愈賣愈便宜,遭遇的競爭對手亦愈來愈多,也難怪現在許多看似無太多賺頭的專案,頻頻引來多路人馬搶進;正因如此,想要在BI領域維持競爭力的業者,只能另闢蹊徑,甚至將過去奉為盈利大宗的專案予以割捨,轉而憑藉特定產業Domain Know-how,把原本亟需高度客製化的分析需求,預先轉化為Template模版,接著適時加入最新的分析演算技術,藉以包裝成為標準化解決方案,將之當做商品來推廣,唯有如此,才能在愈趨狹小的競爭環境中殺出重圍。

BI情勢大逆轉 從貴族轉向平民化
然而可以肯定,這些有別以往的情勢發展,對於廣大企業用戶而言,絕對是可喜的事,只因現今還想借由商業智慧分析、創造差異價值的難度,已經比從前低出許多。

多數IT人並不陌生的微軟SQL Server,無疑就是促成自助式BI應用的典型寫照。回顧早期,SQL Server 2000基本仍偏向OLTP系統,若要拿來做BI,無論在前端展現、ETL、資料採礦,乃至於大量平行處理能力,顯然都還有莫大進步空間,也很難在列強環伺下討得便宜。

但爾後SQL Server從2000到2005、從2008到2012 R2,一路挺進到即將問世的2014版本,平均每隔五年,就出現大幅技術跳躍,不僅效能上迭有精進,也一步步將前述罩門悉數補足,等於把原本用戶需要花大錢額外採購的功能,通通內建在SQL Server單一系統之中;影響所及,企業意欲建構BI系統架構的總體持有成本(TCO),就像是溜滑梯般呈現急遽下墜,也讓公司老闆毋需再為龐大預算支出而傷透腦筋。

更有甚者,微軟也愈來愈強調要讓使用者體驗「無感轉移」,具體來說,即是運用人們普遍熟悉的Office、SharePoint等系統,變成為SQL Server的BI前端展現載具,一來有助於協助IT部門卸除繁重的工作負擔,例如現今要設計儀表板(Dashboard),僅需SharePoint Server搭配極為少量的Coding,便可功德圓滿,得以快速迎合高階主管的殷切期盼;二來,隨著BI前端展現工具的親民化,如今即使不具IT背景、不懂SQL語法的一般員工,也能靠自己的力量,輕易產出所需分析報表,甚至可援引諸如Power View、PowerPivot等實用功能,孕育出堪與實際數據即時連動的互動式報表,以便在第一時洞察各項行銷方案的執行成效。

總結來說,透過諸如微軟SQL Server的BI進化歷程,即不難讓企業用戶有所體認,現今不需要砸下大錢,也不需要IT人員隨侍在側,人人都可運用快速資料探索、視覺化等功能,輕鬆推展各項商業智慧應用;因此目前若有人說建置BI系統都是「億來億去」太傷本,根本不知何時可以回收,所以主張索性不做,這般論調已與現實世界落差甚大,實在不值得鼓勵與採納。

那麼,究竟有沒有企業用戶,透過所謂的自助化分析,真的解決了過往棘手的營運難題?其實是有的。某一家傳統製造企業,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總是憑藉人工及紙張,以土法煉鋼模式來驅動生產作業現場的管理,難免導致資訊傳遞效率不彰,以致於一些出自於若干工站的錯誤因子,都得等到下一個工作日才能察覺,如此一來,許多本該斷然阻止的不良批量生產作業,也就這麼多跑了一大段,因而衍生一定損失。

為了解決這些難題,該企業決定將生產現場管理導向資訊化,於是引進工廠製造執行系統(MES),以期自動串連各個工站的資訊,確保資訊的傳遞不再落後。然而光是將數據予以即時統整,顯然還不夠,因為單靠工程師徒手將這些數據轉換為含括XY軸等少數要素的簡易報表,視覺效果並不佳,依然難以協助管理者迅速找出問題癥結。

於是乎,這家企業決定引進具備自助化分析能力的BI系統,期望能藉此營造動態分析效應,凡是看到任何一個不甚合理的表象,便可藉由層層鑽取(Drill Down)挖掘真因,唯有如此,才能爭取時效剷除任何不良因子;由於該公司選定導入的BI系統,本身支援Web Excel資料格式,因而大大降低了現場員工的進入門檻。

既然自助化分析,是否意謂IT人員啥事都不用做?非也,但可以肯定的是,IT人員因應BI應用所需負擔的作業負荷,著實相當輕微,僅需負責產出並維護產生Cube分析模型即可,至於前端運用系統的現場管理人員,則只需花少許時間學習多項度量尺(MDS)語法,便可依據現場的組合參數,隨心所欲快速產生各式分析報表,進而將生產製造的品質,拉高至前所未見的優異水準,BI應用效益可見一斑。

附檔:Normal_3550_3.jpg
附檔:3550_1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