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含矽量」2030達1,170億美元 台灣半導體重要性穩步成長
隨著汽車產業的變革,不僅對全球半導體產業來說是商機,更是台灣能否持續成長、穩居C位的關鍵黃金十年。DIGITIMES於11日舉辦2023共創智慧移動大未來論壇,邀集產業先進華山論劍。
全球第三大半導體經銷商安富利(Avnet)亞太區總裁雲昌昱表示,電動車不僅是未來驅動半導體的重要推手,車用半導體和電子零組件的量能持續放大。安富利台灣區業務暨供應商管理副總裁鄭陸文也認同表示,汽車應用是帶領半導體產業的領頭羊。
根據Gartner數據,2026年全球半導體需求,將由2021年的近6,000億美元,成長至7,670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CAGR)將達到5%。
值得注意的是,在車用方面,各類電動車(xEVs)佔比由15%成長至60%,但是Level 3 甚至更高等級應用僅僅從1%微幅成長至5%。這很有可能起因於5G佈建和法規限制有所關係。
此外,分門別類來看,車用、資料中心、工業等主要項目將分別達11%、9%、9%,明顯優於市場平均值。
鄭陸文表示,2021~2030年全球輕型電動車製造,以CAGR 2.2%幅度從770萬輛穩定成長至940萬輛,與之對照的是每輛車的含矽量,也將從640美元成長至1,170美元。
數年前台灣車用電子詢問度不若現在,如今隨著資通訊業者紛紛跨足車用領域,台灣在供應鏈的角色也將愈發吃重。值此之際,台灣該如何把握難得一個的機會?對此,DIGITIMES董事長暨電子時報社長黃欽勇提出專業看法。
黃欽勇表示,過去台灣供應鏈是top-down的產業結構,在講求量產化的時代可以有很好的發揮,但隨著物聯網(IoT)與電動車的出現,由區域化市場驅動的差異化的需求以及供應鏈結構已經完全不同,必須轉型成bottom-up。
在車用半導體方面,台灣供應鏈的佔比還有成長空間,但2022年為全球電動車總量首次突破1,000萬輛的時代,與此同時,台灣半導體產業總值為1,704億美元,其中,IC設計產業約達到400億美元、貢獻值達到24%之外,在全球市佔率表現也逾20%。
與此相較,即便計算南韓前十大IC設計業者的產值,仍僅佔全球1.5%左右,最主要原因是缺乏下游產業,由此凸顯出台灣產業結構的獨特性。因此,台灣電動車不僅有機會,還亟須找出相互合作、虛實整合、軟硬通吃的方法。
當前中國成為全球電動車電池最大供應來源,也掌握關鍵材料稀土,並在開放國內實驗的同時也引進國外技術,成功地形塑出結構性優勢,已達到經濟規模、促頂尖大廠崛起,並晉升出口大國。
最後, 印度及東南亞國家為成為必爭之地,其中,印度的崛起不僅是G2世界格局的潛在變數,在汽車產業方面更是具有深度、廣度、複雜度,並已超越日本的重要市場。
責任編輯:朱原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