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趨勢評析 >【陳坤助】強震即時警報 App 開發經驗 - KNY台灣天氣
災難在人們心中的衝擊,會隨著時間逐漸淡忘,直到那天又來臨。
我是 「KNY台灣天氣」App 的開發者,陳坤助。
在 2010 年中開始開發這一款 App,原本只是享受寫程式的樂趣而開發,預設也只是我個人想要在手機上看天氣資訊,之後因使用者增加,開始碰上資料使用上的問題,進而在民間倡議推動 Open Data 政策,也因緣際會的許多天氣、地震、氣候與防救災的專家。
2014 年底與氣象局進行合作,在這款 App 裡內建了「強震即時警報」(Earthquake Early Warning,EEW ) 功能,可在地震波抵達之前,透過資訊通訊技術,將地震預警傳送到使用者的手機,當手機收到警報的時候,會提醒使用者,並取得進行應變措施的時間差。
美濃地震個人經驗記錄: 0206 高雄美濃發生規模 6.4 的地震,「KNY台灣天氣」App 發揮了不少作用,許多使用者凌晨 03:57:50 左右收到警報而驚醒,包含我也是,我所在的中部,聽到語音播報 3級 想說還好,所以在臥室等待震波抵達,沒想到這個地震波抵達後,竟然搖晃有點久,慌忙中爬起來拿起手機查看,接近 4 級了。之後餘震不斷,我所建置的末端的系統仍然撐住,持續發送警報。 這次的經驗,先被警報驚醒後,知道了本地預估震度,以及震波多久後會抵達,心理準備會有一些準備,比較不會害怕。不過事後也重新檢討自家的地震防災流程,以及提前的準備,並且不要輕忽本地只有輕微震度的地震,完全沒有應變防災行為,因為科技有可能會發生錯誤或誤差。這個檢討的過程,也發現需要一種資料:「建築物確切的耐震等級」,因為我想知道我的住家、公司、公共建築的耐震等級。現在,已經有系統可以讓人們知道地震的預估震度,也可計算出地震波到達的時間,但是建築物耐震程度,卻也是攸關該如何應變的因素之一,甚至提前加強或改建。(國家地震工程中心,有提供一個「街屋耐震資訊網」,可供簡單的計算耐震安全程度。連結 )
對於氣候、地震與防救災,我完全是門外漢,然而從莫拉克風災的時候,曾手動收集許多 plurk 使用者發出的災難訊息,彙整成一個訊息牆,技術上非常簡單,但是許多人也透過這個網頁得到一個資訊的彙整,也萌生使用 ICT 協助救災的種子。(當時,有更多技術高超的人,更是直接使用科技與網路技術,協助官方救災。) 許多 App 開發者對於要如何產生營收,已經傷透腦筋了,何況還再去做這樣冷門的題目,甚至裡面有著非常艱深專業的知識,當然,我也遇上這樣現實的問題,如果沒有營收,如何支撐的下去?如果不是專業人士或大公司,憑何以去開發這樣的產品?的確,目前為止,這款 App 沒什麼營收,更遑論要成為一個團隊來處理更大的災難訊息,至今,是盡量將有限的收入,點滴的投入這個系統,讓她更穩定,在國家級的「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完整上線之前,至少讓我的 App 使用者能收到地震警訊。連結
專業上的知識,全都依賴這段時間所認識的朋友,包含了政府官員、政府窗口、公協會、商業公司、學者教授、媒體記者、社群夥伴、、、還有許多平常被我叨擾的朋友們,讓這個 App 在許多瓶頸與關鍵點上,得以突破並完成上架,並協助宣傳。有不少人告訴我:「這是政府該做的,或是有龐大資源的公司該做的,而不是你一個個人能做的」,我完全理解這個涵意,也清楚的了解現實的侷限,我是一個人,背後也是一個家庭,跟著的也是一個家族,身上所背負的責任跟與我相同年紀的人們一樣,家人以為我在開發 App 賺錢養家,其實我私自任性的把微薄的收入挪出一定的比例,一直投入在這種公共服務上,從沒跟家人提過,他們也認為我去台北開會是在談生意,其實很多會議都是在對公共政策提出的建議,跟賺錢幾乎沒什麼關係。回頭一看,才知道五年了,一個人在彰化台北之間往返著,有一半的時間就是在做這樣的事情。
這幾年作這樣的產品,於公於私內心總是不斷的拉扯: 於公:因為只要一支手機提前發出警報,就可能有機會救活一個人、一家人,甚至同一個空間的人們,只要有機會活下來,個人、家族的命脈就能延續下去。 於私:公開演講時,曾鼓勵過許多 App 開發者,可以作「公共服務」的題目,尤其與公部門競爭的服務,因為裡面是含有大金礦。公部門的服務在這個世代,許多地方仍未完善,也沒能力做好,我仍相信這醞釀許多機會,但那不是標案,而是真正能解決人們的需求與問題。
不過,走這條路會遇上一些挑戰,其中一個就是得與政府作服務上的競爭,尤其當政府在特定題目,每年投入國家預算,其實你很難跟一個連賠錢生意都敢作的競爭對手拼下去,因為他根本不需要賺錢,而且還拿你的錢跟你做競爭,我完全體會到民不與官鬥的現實,但可以轉為合作,如果對方願意。 很多事情,民間的確可以做的更好,畢竟商業市場跟官方市場是完全不同的生態,但只是官方跳進來特定題目,新的商業市場就大概宣告完蛋了,也不可能產生未來的稅收,國家也難以成長,人們只能繼續依賴品質低落的公共服務,沒有其他選擇。
App 開發者在台灣,很多都是個人開發者,迫於現實已經非常多人退出這個市場,屬於公司型態的,大都會追逐熱門的題目而做,投資者們也多選擇這樣的標的而投資,畢竟資本市場看的是收益而不是人命,「公共服務」類的仍被認為那是政府該做的,但我從來不認為,政府該做末端的公共應用服務,政府該做的永遠都只是基礎建設,站在民眾或是商業公司的後面,應用服務本該交給商業市場自由競爭,不該有太多公部門的資源介入,不管是標案、行銷、比賽、輔導、或其他名目,都不應該。由於 App 大多屬於末端應用服務,有 99% 的題目,公部門都不應該去開發,不管是蚊子 App 還是百萬下載 App ,都不應該開發,那不是納稅錢該花的地方。一個國家的國力從來不是只有公部門做了多少政績來看,而是整個國家,包含公部門、商業公司甚至個人展現出什麼樣的生態與活力,共同解決了什麼需求與服務,甚至向全球拓展或協助他國。
民眾也必須理解,許多自力可以完成的事務,就不應該依賴官方,讓官方的資源可以維護好基礎的建設,以及規劃更高層級的戰略,尤其災難來臨時,太過依賴官方是危險的。就以日本平時的防災準備來舉例,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時,當時超過7成的救援是在政府單位到達之前便已完成,「自助:互助:公助」比例是7:2:1,如此高的自救比例,代表民間單位、家庭、甚至個人,都具備有良好的防救災能力。想想,如果在台灣,有數百家各式各樣的防救災專業公司、民間組織,甚至社區家庭,而不再只是官方跑龍套的「演習」,那會是什麼樣的情境呢? 當災害程度與範圍,超過我們原以為可以信賴的官方救援架構,此時官方的救難架構已經崩潰了,我們是該自救,還是等待救援? 日本 東京都,為了讓每一個東京家庭都能很好地應對直下型地震等各種災害,製作了防災手冊《東京防災》,也有繁體中文版本,裡面的內容值得各位朋友參考:連結
然而,地震過後四天後,我才想到一個方法,應該可以靠 ICT 協助現場的救災,但是 0206 地震之前,沒想到這功能,並規劃到系統裡面去,感到非常愧咎與難過。那份懊惱的感覺非常難受,尤其當發現其實有能力作的更好,甚至人命關天。這樣的心情讓我重新思考,該怎麼讓這個系統更為強健,絕不能只靠我一個人維運,必定得成為一家公司、基金會或是更大型態的組織,才可以讓這樣的系統,在台灣能穩定的運作。並且相信,資質駑頓如我,可以開發這樣的小 App 協助到人們,這世上有更多聰明與擁有資源的人們,一定可以做的比我更好,如果您有任何的資源、建議、合作或方法,請告訴我,希望 2016 年,我們有時間得以準備完成一個階段的任務。
這幾日,有朋友或網友想要贊助我,或是想協助我增加收益,在此,由衷,萬分感謝,每位願意協助我的天使,此時此刻台南災民們更需要各位朋友的關注,希望大家可以多協助台南的情況。待新的計畫成形,再叨擾各位福報深厚的大德。如果您願意隨手分享,協助親朋好友們安裝這個 App,在地震來臨時,可以多拯救一個生命,目前就是對我最大的幫助了,也是當初開發這個功能最原始的初衷,賺錢的事之後再說。
祈求一切平安無災。
作者簡介: email : kny@kny.tw
發表用名稱:陳坤助
個人簡介: KNY App 開發者 現任:中華民國 App 跨界交流協會 理事長、台灣開放資料聯盟 副會長 / App組 召集人、交通部資料開放諮詢小組 諮詢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