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量資料分析造就台灣產業轉型契機 智慧應用 影音
工研院
Event

巨量資料分析造就台灣產業轉型契機

  • DIGITIMES企劃

若將企業資料、VoIP、社群媒體(含影像、聲音與文字)、IOT感測記錄等4類型資料,一併納入比較,則預期從即起一直到2015年底,後兩者猶如旱地拔蔥,皆呈現高仰角增長,VoIP曲線則較為平緩,但成長速率仍優於企業資料;足以顯示,如果台灣產業或公司未能體察此一趨勢,針對爆量增長的巨量資料善加分析運用,恐將錯失發展契機。

從2013年一路到2016年,可謂全球產業競力大洗牌的關鍵時期,其間最被看好能扭轉乾坤的殺手級應用,皆是奠基在雲端運算、物聯網及巨量資料等新興技術之上,尤其是巨量資料,其發展迄今,已然引發各路人馬的共同關注,其間無論是足以憾動全球政局的大國政府、雄霸市場長達百年的巨型企業,乃至於學術研究單位、一般民間企業,全都步入這個棋盤當中。

亟待轉型升級的台灣產業成員,不論是服務業、製造業、金融業或醫療業,面對山雨欲來的全球化競爭,尤其需要針對上述新興技術勤加布局,絕不容兀自置身事外。

究竟,巨量資料對整體國家的產業發展,可能帶來多麼巨大影響?在2012底經濟部技術處所舉辦的「前進2013智慧產業 x Big Data國際高峰暨新秀論壇」活動中,資策會技術長暨副執行長王可言即針對此事進行深度剖析,他援引McKinsey在2012年發布的應用分析報告指出,巨量資料分析每年將為美國醫療照護產業,創造高達3,000億美元的產值,對個人行動商務的服務提供者帶來每年1,000億美元的商機,至於消費者端的商業機會,更可望衝高6,000億美元之譜,公部門(以歐洲為例)亦將因為相關應用的發展,每年至少帶進2,000億美元的產值。

與此同時,軟體服務廠商也視巨量資料分析為兵家必爭之地。根據IDC預估,從2012年到2016年期間,巨量資料技術與服務市場的複合增長率高達39.4%,可望由2012年整體市場規模的68億美元,一路攀升到2016年的507億美元。

另根據Information Weekly所做的「巨量資料人才爭奪戰」分析報導,伴隨愈來愈多缺乏商業分析經驗的公司,開始對巨量資料分析產生興趣,因此預估時至2018年,全球巨量資料分析專業人才恐將短缺170萬人,並造就出許多新的資料分析專家之職務與就業機會。

綜合上述數據,實已充分凸顯巨量資料分析的「高價值」、「高成長」利基,並可望帶動「高階人力需求」,王可言認為,這其中任何一項對於台灣產業,都將產生極其顯著的助益,因此若說巨量資料分析勢將創造台灣產業轉型升級契機,絕對言之成理。

產業創新思維 亟待新興技術加以實踐
在台灣產業建構創新思維的過程中,資訊軟體業者將扮演重要的領頭羊。

根據一份有關2013年的預估報告,台灣本土資訊軟體業者的行業別產值佔比,依序是電子製造業的35%、個人消費商務的12%、政府部門的11%、電信傳播的9.5%、非電子製造業的8.5%、流通業的8%、金融業的6%,以及醫療服務產業的4%;倘若資訊軟體業者帶頭強化巨量資料等新興技術與服務能量,可望有效帶各行各業在於相關分析應用的發展。

展望未來,「巨量資料+分析+社群網路+媒體+系統+IOT+雲端運算」,就等同於一組無堅不摧的勝利方程式,衍生的產值效益,勢將大到難以估算的地步;究其主因,乃在於這股力量將牽動產業創新思維的成形,其不僅將注入產業新元素、創造產業新需求、整合產業價值鏈、運用ICT創新服務模式,亦有助於發掘新商機(例如網路社群商務),促使產業能專注朝向高價值利基市場,最終的結果,即是奠立了成功的運轉與永續的價值,實屬意義深長重大。

王可言指出,若以每隔十年的時間,當做1個里程碑,則在2005年階段,台灣的願景係奠基於「效率製造」,但隨著時序推演,單憑效率製造已愈來愈不足以帶動可觀報酬,導致生產毛利逐步走低,已瀕臨迫切轉型升級的轉折點;展望2015年、甚至2025年,台灣將循序邁向下一個及下下一個願景定位,分別是「整合創新知識服務」、「優質生活多元價值」,其間舉凡智慧生活、智慧媒體?數位匯流、智慧綠服務、智慧事業?商務,都是頗值得發展的高值化方向,藉由巨量資料驅動而來的軟實力,肯定是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台灣ICT產業何去何從?
綜觀巨量資料分析的關鍵技術,由下而上,大致可區分為基礎建設層、中介平台層、應用層、決策層及應用領域等五大層級。其中基礎建設層含括了巨量資料轉換?擷取?整合(ETL),以及商用或專屬雲端服務平台,對於台灣資訊軟體業者,此層級的主要挑戰,包括Text資料的預處理、資料整合、資料重構、實體整合(Entity Integration)等技術,以及中文分析、處理速度與精準度等障礙,挑戰難度可謂不輕。

有關中介平台層,一方面挑戰來自於IBM、Google或雅虎(Yahoo!)等國際大廠均已投入,二方面則源自於諸如平行處理、多重資料整合模型、Hadoop等技術人才,台灣是相對欠缺的。

因此王可言認為,最上面的3個層級-應用層、決策層及應用領域,不啻是相對適合台灣發展的場域,尤其譬如智慧旅遊、智慧醫療、智慧服務、智慧政府、智慧家庭?社區、智慧綠建築?城市、財務管理等個別領域的分析應用,更可望為台灣業者營造莫大揮灑空間;惟投入此一戰場,台灣業者仍亟需克服諸如預測分析、領域定義建模(Domain-Specific Modeling;DSM)、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等方面的技術挑戰。

至於台灣ICT產業何去何從?針對代工廠商,可借助巨量資料分析,一方面掌握關鍵技術、及對使用者的瞭解,提高在價值鏈當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則可培養軟實力,發展軟硬兼施的智慧服務。針對資訊服務產業,可藉由借助巨量資料分析,順勢提升領域專業知識,發展可被重複利用的智慧財產,並亟思與國際服務價值鏈結合。

針對品牌廠商,可利用以巨量資料分析為首的ICT智慧生活技術,締造智慧服務與創新生活時尚的領導地位。針對「創新生活型態的領導者與事業(含地球永續經營)」,則可結合ICT與傳統產業,藉由文化、創意、創新等元素創造新商機,另可在於智慧綠產業與永續事業,積極建立領導地位。

譬如以經營智慧型手機為主的品牌廠商,可考慮從過去販售智慧型手機或元件,轉型成為透過智慧型手機販售智慧生活體驗;結合手機與感知元件,佐以巨量資料分析模型與技術,充分理解使用者在食衣住行育樂醫健安保等各個生活層面的需求,然後借助雲端運算、O2O智慧商務…等先進技術孕育有感服務,藉以創造新價值、形塑國際競爭力。

總之,此時堪稱台灣掌握巨量資料分析市場的黃金時期,發展腳步刻不容緩,所以王可言呼籲,理應趕緊建立巨量資料的實證(Technology Trial)環境,使台灣具備與全球技術同步的測試平台,另應結合學研能量,再搭配企業的Domain Knowledge與Insight,儘速培養特定領域分析人才、建立各領域分析技術,並將之轉化成為可輸出的分析服務,以期擴增高值人才的就業機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