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研看好的淨零排放新路徑,去碳燃氫怎發電? 智慧應用 影音
太陽誘電microsite
ST Microsite

產學研看好的淨零排放新路徑,去碳燃氫怎發電?

  • 黃立安整理報導

為達到2050淨零排放,產學研投入研究低碳、去碳燃氫的發電技術。李建樑攝
為達到2050淨零排放,產學研投入研究低碳、去碳燃氫的發電技術。李建樑攝

天然氣目前為台灣主要發電來源,排碳量雖較燃煤發電低,但相較再生能源等發電仍屬高碳排的發電,因此被視為從燃煤發電和核能發電轉型至再生能源的過渡性能源。近年,產學研投入研究低碳、去碳燃氫的發電技術,以達到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

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曾表示,要解決碳排問題,主要方向為能源電氣化,同時全力發展零碳電力,支持去碳燃氫的技術發展。

除了目前業界討論熱烈的碳捕捉、再利用與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sation and Storage;CCUS)可作為降低天然氣的碳排策略外,另一方式為「燃料轉換」,就是將天然氣轉換為零碳能源,把天然氣中的甲烷成分做到碳、氫分離,其中產出的氫,可直接用於燃氣電廠,即產即用,無須氫運儲設施,且無需大幅更動天然氣發電廠配置;至於產生的副產品碳黑或碳粉,則可再利用為材料、建材、填海造陸,甚至在緊急時做為備用能源。

廖俊智指出,先前歐盟曾將天然氣和核能列為可能的綠能選項,規定為每度電排二氧化碳要小於270克,2035年後更要小於100克,若符合標準,天然氣則可被暫時歸為綠電。

目前中研院積極投入去碳燃氫相關研究,廖俊智看好去碳燃氫潛力,認為這將是達到零碳電力的重要途徑,估計在十年內應可小有規模,看好產業界共同合作,將技術轉移至企業。

廖俊智建議,政府短期應以混氫發電降低碳排,長期以全氫發電提供無碳電力,因此須引進或研發混氫或燃氫發電技術及設備,如渦輪發電機、燃料電池。

事實上,台電已於2022年與西門子能源(Siemens Energy)公司簽署「混氫技術」合作備忘錄(MOU),興達電廠混氫5%發電示範計畫將於2月開工動土,目標2025年達成興達電廠氣渦輪機混氫5%發電示範,落實氫應用。

台電於30日的開春團拜中也表示,為了達成2050淨零排放的能源轉型規劃,同時又要兼顧穩定供電,將持續推動低碳燃氣機組更新計畫,如大潭電廠8號機、通霄電廠小型發電機組及興達電廠新建燃氣機組,皆預計2023年加入供電行列。

除了中研院、台電在氫能及碳捕捉的研究外,中油也投入低碳氫系統的建置。中油規劃興建一套模組化天然氣重組產氫暨二氧化碳捕捉的低碳氫系統。中油表示,該計畫已於2022年進行評估,2023、2024年進行採購及設備製造,估計最快2025年可示範運轉。

責任編輯:陳至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