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應用浮現 產業商機發酵 各國政府視為國家級戰略性產業 智慧應用 影音
TI(ASC)
世平興業

物聯網應用浮現 產業商機發酵 各國政府視為國家級戰略性產業

  • DIGITIMES企劃

什麼是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簡單來說,就是讓所有物品都能連上網際網路、進而利用網際網路功能,達成即時查詢、遠端控制、遠端監控、並且透過智慧管理的方式進行多項加值應用,達成中國移動總裁曾王建宙曾經提出的,「全面感知、可靠傳遞、智慧處理」的數位生活境界。
物聯網概念最早出現於1999年,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所提出、運用RFID結合Internet網路架構,讓PC to PC(P2P)架構擴展到Machine to Machine(M2M)架構;然後國際電信組織在2005年的網際網路報告書中,以Internet Of Things為名,正式提出「物聯網」架構,強調未來數位生活中網際網路將無所不在的發展趨勢。

此後,各國政府均十分重視物聯網產業發展工作,紛紛以國家級政策高度制定物聯網產業政策;如美國總統歐巴馬在2008年時,提出「物聯網振興經濟戰略」,確定將物聯網提升為美國國家戰略之一,推動並強化感測技術和智慧型基礎設施的建置。歐盟則在2009年6月,提出歐盟物聯網行動計畫,強調廣泛應用RFID建構資訊網路,同時強化資訊安全技術能力。

日本緊接著在2009年8月,提出i-Japan國家藍圖,計畫在原u-Japan計畫基礎上增加強調電子化政府業務、社會資訊服務應用。同時間中國大陸也提出「感知中國」計畫,將物聯網定調為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發展傳感網路與物聯網路關鍵技術,及早部署後IP時代的網路技術研發。

在美國、歐盟、日本、大陸…等國家先後將物聯網以國家戰略級產業高度加以規劃時,其產業重要性、涵蓋性、發展性已不言可喻,更遑論物聯網發展過程中,所將引發的可觀商機;許多產業研究機構均預估,自2010年至2020年的10年間,物聯網可為全球經濟創造新一波增長力量,其潛在直接產業商機,至少有上兆美元以上,更遑論架構在物聯網上的各類延伸數位應用,所連帶創造的產值和市場。

物聯網的整體架構,包括感知層、網路層和應用層 3 個層次。感知層負責產品間的辨識工作,網路層則是負責產品資訊的交換、溝通工作,而應用層則是生活中的各項網路化、智慧化服務項目。

從產業角度區分,感知層主要以各種產品感應技術為主,包括目前各種普遍應用的RFIF標籤/讀寫器、條碼和條碼識讀器,及攝影鏡頭、生物感測器(指紋/虹膜/臉型/聲紋…);以及發展中的傳感器網路/感測器閘道等電子元件產業為主。

在網路層的部分,則是通訊/網路服務業者所提供的2G、3G、4G無線網路、及xDSL、CABLE網路等服務,及各類網路平台、管理軟體、系統設備、整合系統、各式終端設備(數位家電、通訊器材、網路設備、個人電腦、汽車電子…等),負責物聯網營運的訊息中心和管理中心。

應用層則是從家庭及個人的食、衣、住、行、育、樂需求,乃至於工業、農業、醫療、學習,及企業/政府治理所需的環境監控、交通管理、資源管理等,舉凡能想到的項目或是還沒想到的應用,都能與物聯網產生關係。

物聯網最重要的工作項目:分析所蒐集的資料、並運用分析所得的結果

一般人都認為,物聯網最重要的工作項目,是建立各種感應裝置、蒐集情報資訊,然後將資訊上傳網路。但IBM負責物聯網技術研發領導工作的王雲則指出,要讓物聯網發揮真正價值,其實是資料上傳網路後的資料分析及分析所得結果的運用方式,這些資料情報運算分析必須仰賴後端強大系統進行資料優化分析,否則,必將出現資料氾濫、難以運用的問題。

對台灣產業而言,哪些是最佳的物聯網產業發展領域?就台灣素來強大的半導體、電子資訊來看,也許從感測元件、感測系統、運算系統、平台架構等硬體領域切入,是最為快速、且可達立竿見影的結果。但過去台灣IC設計產業的發展主軸,多著重在與效能、運算相關的技術開發、改良上,在面對物聯網新趨勢時,則必須學習導入接收、感測、感應功能,進而在運算與效能之上,整合加入溫度、溼度、速度、壓力…等的環境訊息接收、感測功能。因此,產業技術的轉變將是台灣發展物聯網的重要關鍵之一。

王雲還進一步分析臺灣發展物聯網的關鍵是在產業技術轉變。過去IC晶片的技術著重在資訊處理效能,但未來IC晶片技術也要能夠具有接收/感應的功能,如感應濕度、溫度、速度...等,將有助於發展智能監控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