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及彈性 讓機房基礎設計更健康
雖然資訊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但台達電子產品經理林士基指出,包括可修復性、容量密度的不確定性、更綠化的需求、供電及致冷的動態變化、更高的可用性、更高的靈活性、IT技術的不斷更新及要求較低的營運效率,讓資料中心一直面臨挑戰,因此建置機房需要具體的目標,從規劃就要開始認真執行。
「通常長官最早注意的就是成本,但什麼是合理的成本,需要合理的評估方式,如供電及致冷的動態變化,通常是工程師最頭疼的地方。」林士基說:「但機房管理沒有法令依據可以參考,所以一定要按照業界相關標準來設計,才能提供合理的評估標準。」
目前機房的業界相關標準,如美國電信產業協會訂定的TIA-942標準,建構高可靠度系統(High Availability;HD)區分4個等級,等級越高表示該機房可靠度越高,空調系統也可參照TIA-942或是美國冷凍空調學會(ASHRAE)訂定溫濕度標準;能源效率指標PUE值,則是以綠色網格組織節能標準為主;至於機房的人員配置、環境監控、進出管控、日常維護、情境演練及緊急應變等管理標準,則可以依據ISO 27001。
林士基強調,機房設計應該要按照企業實際需求考慮適當的等級,而不是盲目地強調高可靠度。「以TIA-942標準為例,Tier 1的可靠度雖低,但要投入更多的投資來提升等級,營運成本也會跟著提升。」林士基說:「所以不見得所有的企業都需要Tier4,更重要的是,不要認為企業負擔得起,就得提升等級。」
此外,因為IT設備會不斷更新,因此很多標準要求也會跟著放寬。如機房環境要求在2008年就有放寬,溫度不需要像2004版一樣嚴謹,因此最嚴格的標準,不見得就是最好的標準。
但為了保護IT設備的壽命,林士基表示,機房空調的選擇不能只看溫濕度,如潔淨度等級的要求,絕不是一般空調能夠處理,如機房不允許溫度變化太快,每小時超過正負5度,可能會出現凝結水,造成IT設備損壞,因此機房規劃一定要選擇機房專用精密空調。
相較於舒適型空調,林士基用了1個比較有趣的說法,指出機房空調的最大差別在於:「1個是給機器用的,1個是給人用的。」如舒適型空調的風量很大,才能用最快的速度讓人感覺到降溫,但機房設備沒有這個必要,所以機房空調的風量通常比較低。
此外,舒適型空調就算有恆溫,溫度波動的範圍也比前者大,產生凝結水的可能性也比較高,且機房專用機密空調必須保持7x24小時365天連續運轉,林士基認為,機房專用空調價格在舒適空調的3倍以上,是很合理的。
更重要的是,機房專用空調的壽命通常可達10~15年,遠比舒適型空調的3~10年來得長,因此更換的頻率自然也比較低。「綠色機房不只是要講節能,更重要的是資源的妥善利用,不斷的更換設備,也是一種浪費。」林士基說。
企業對於PUE的定義與等級,也必須要有正確認識。林士基指出,根據北科大的研究,目前企業機房的PUE大多數都在2~2.5之間,但如果要改善PUE,不一定要從資訊設備用電著手,電力及空調設系統也必須加以評估,只要能降低總用電量,節省下來的用電量,也會相當可觀。
資料中心基礎建設 分成4大項目
至於資料中心的基礎建設,林士基認為可以分成4大項目:精密空調、電源管理、機櫃+配件及環境監控。
以電源管理中的UPS為例,林士基認為IT人員一定要了解UPS效率曲線的意義,以了解是否有不必要的資源配置,如果運行很低,就得考量低負載端的效率;而利用模組式UPS的熱插拔設計,可以縮短修復時間,一樣也是提升電源管理效率的方式。
其他可用來提升機房電源管理效率的裝置,還有配電櫃或機架式電源分配器(PDU)。以PDU為例,可提供機房持續性負載及高密度使用(裝置上有多達39個插座),比起傳統電源分配器,PDU顯然要來得可靠許多。
至於機櫃方面,林士基建議要考慮的項目,包括高承載結構體、防震、快速拆裝等,尤其是前後門的開孔率最好超過70%,因為孔不能開太大,否則會有安全性的考量。
機房建置需要考量的項目,還包括頂部纜線布建、環境偵測管理、中央偵測站、RowCool、輔助空調模組、環境及設備管理系統架構等。「安裝設計應該要簡單,而且要多樣,才能配合不同機房設計。」林士基說:「如此一來這些機房設備不但可以重複使用,而且不用1次買太多。」
「減少機房建置時間,增加設備擴充彈性,是機房建置服務的最重要考量。」林士基認為:「透過集成一體化架構及系統模組化設計,才能讓企業得到最高的競爭力。」